齐河“实境课堂”激活育人阵地丨“三式”育人激发我县美德信用建设新活力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的工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近日,齐河县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在党员教育体验基地聆听党课。据了解,党员教育体验基地通过场景再现,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来还原历史故事、展现人物风采,让观众在体验中接受灵魂的洗礼。

今年以来,齐河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开发“美德+信用”研学路线,打造全环境立德树人“实境课堂”,通过“三式”即立体式教学、沉浸式体验和实境式参与,充分发挥实境的“三真”即“故事真”“场景真”“人物真”,从而达到“三深”即“印象深”“触动深”“领悟深”的育人效果。

为使“实境课堂”开展得真实、生动、长效,齐河县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结合县域特点,认真筛选基地;第二步,规划实境课程路线,动员各行业人群参与;第三步,配置优质资源,上好“实境课堂”,谋求良好社会效应;主要抓好“三类人”:党员领导干部、在校师生、基层群体。围绕道德传承、黄河文化、民俗实践教育,打造“三类”美德信用实践带,按照“标准-优质-特色”发展路径,梯次推进。

“齐河‘实境课堂’太精彩了。让我在身临其境中触及思想、引发共鸣。在党员教育体验基地,我体会到‘担当’的力量;在三个精神教育体验基地,我感受来自劳动工匠的精神感召;在国防教育基地,我看到了国家力量的强大。”外地游客王力民激动地说。

齐河县统筹多处教学点资源,因地制宜绘就齐河美德和信用建设“实景地图”。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利用党员体验教育基地、三个精神教育体验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时传祥纪念馆、安头乡后里仁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实境课堂”,打造“道德传承带”;为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精神,实施黄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利用黄河广场、黄河文化博物馆群、法治广场、安全文化广场等“实境课堂”,打造“黄河文化带”;围绕非遗文化,实施“文化先行官”项目,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文庙、民俗博物馆等“实境课堂”,打造“民俗实践带”。

同时齐河县还探索“云端课堂”,制作《黄大发——初心一片只为民》《穿越时空悟初心 不负时代担使命》等教育专题片,观众只需扫描基地“二维码”即可观看,营造了“处处有课堂、时时被熏陶、人人受教育”的良好氛围。

“沉浸式演出好像穿越回到了那个年代,特别投入、特别震撼。”齐河县第五中学的李毅凡表示自己仿佛成了“剧中人”,真切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党员教育体验基地精心创设形式鲜活、内涵丰富的“体验课堂”,组织观众进行角色扮演,重现历史场景。观众不再仅仅是看客,而是能跟随角色一起“亲历”革命历程。

在三个精神教育基地,观众可通过体验互动移屏、与AI机器人互动问答、参加知识竞赛等多种互动项目,感受爱岗敬业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的“劳动精神”。展馆内还设有活动工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带领观众进行黑陶制作、秸秆扎刻、毛笔字学习等手工体验,从中感受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普基地,结合未成年人兴趣爱好,开设无人机编队飞行、机器人跳舞、VR体验、3D打印等特色项目。

“学习美德,传播美德。”相关负责人表示,齐河县“美德信用”实境课堂实现由知到信、浸润熏染、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让观众吸收到“理论之氧”,自觉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补充了“精神之钙”,汲取坚定信仰的力量,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坚守“中国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孟志远 通讯员|陈璐
审核|杨永峰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