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权”为利 点“土”成金 | 武城放开搞活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纪实



11月6日,记者在武城县武城镇东王庄村兴泉家庭农场看到,满院的玉米旁边,一排大型农业机械排列整齐。“多亏了颁发的土地经营权证,让我们从银行抵押贷款90万元购买了机械,这个秋收才能顺利进行。”农场负责人李兴泉介绍说。


1980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德州地区决定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承包土地成为农民最重要的资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而现在武城县的探索打破了以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自由流转、不能交易、不能抵押贷款等多重限制,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适应了现代化农业大生产的需要。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保障,也是一笔沉睡的财富。我们通过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撬动农村经济,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实现乡村振兴。”武城县委书记张磊说。


确实权,颁铁证,让农地入市有了“通行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30年不变,是否意味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方式形式不能创新? 武城县的探索创新实践给了我们启示。武城制定了《武城县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登记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为规范流转土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颁发《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明确了流转土地的经营权,相当于让流转土地有了“身份证”,使“农地三权分置”实现证件化,解决了新型经营主体融资贷款缺少抵押物的难题。目前,该县已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证》241本,涉及土地流转面积5.6万亩。


制度的创新离不开坚实的确权登记基础工作。在2016年,武城县就在全市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土地72.9万亩,颁证率达100%,彻底解决了农村承包土地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权益保障难等问题,为农村土地流转和抵押交易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已有9家银行开办“农地”贷款业务,累计投放抵押贷款22.16亿元,贷款额居全省各县首位。


武城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成功实现了3个首创:在全省率先为规范流转土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颁发《武城县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在全国首创抵押贷款“项目池” 承接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信息管理系统,蹚出了一条既符合武城实际又能在其他地区复制实践的新路子。


建平台,优服务,实现农村产权自由规范交易


在武城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不少农民正在排队进行土地流转登记,家庭农场和经营大户则咨询土地转入事宜。交易中心的显示屏上清楚地写着“流转土地20亩,流转费用每亩每年700元……”土地交易的信息一目了然,并实时更新。


以前,农民也可以将自家承包地流转出去,但没有统一的交易平台,导致交易方式繁杂,且大部分是私下签订协议,甚至口头约定,遇到违约现象,农民利益往往得不到法律保障。


为促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2014年,武城在全市率先成立县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将全县的土地流转信息纳入进来,为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提供信息、场所等服务,并明确目前开展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四荒地”使用权、林权、养殖水面经营权4类交易类别。同时,在镇设服务站,在村设服务点,形成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服务体系。“交易中心不仅为农民和种植大户提供了交易平台,而且还建立了一套集流转申报、登记、鉴证、调解、仲裁以及日常监管为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保证了阳光交易,防止了产权交易中的暗箱操作等问题。”武城县农村经济管理局局长董君说。目前,已通过交易中心完成交易946笔,流转土地近10万亩,合同金额近10亿元。


此外,为实现农村产权信息多跑腿、农民群众少跑路,武城县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信息管理系统,将业务办理、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土地流转备案及合同管理、抵押贷款登记、以图管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融资需求管理等功能融于一体,通过“大数据”跑腿,实现了产权交易和抵押贷款网上办理,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过去需要7到10天完成的交易现在2天就能完成。


建立项目池,破解土地抵押物处置难


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最大的顾虑是一旦借款人不能还贷,抵押物处置变现落空怎么办?


在甲马营镇田庄村龙鸿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排排环保干净的鸭棚整齐伫立,里面伺养着成千上万只鸭子。按照环保治理要求,合作社理事长田瑞东用从银行贷款的100万对鸭棚进行了改造。能拿到这笔钱,除了用到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田瑞东还签订了一份“项目池”承接协议,协议中,一旦田瑞东经营不善还不上贷款,承接人会第一时间接手他的项目。


田瑞东签订的承接协议,缘于武城制定的《武城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项目池”实施办法》,从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选择经营状况好、信誉度高的优质主体,通过优先给予涉农项目扶持和金融扶持等优惠政策,建立起风险防范“项目池”,鼓励业务相近的经营主体签订承接协议。“这是我们在全国首创抵押贷款‘项目池’承接机制,当借款主体无法正常经营偿还抵押贷款时,其抵押的农地经营权通过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流转给‘项目池’中的承接主体经营,并由承接主体续缴农户土地租金,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有效实现土地经营权的二次流转,保障了农银双方的合法权益。”武城县人民银行行长张如宝介绍。目前,入池优质主体达到100家,达成承接意向18个,涉及贷款金额2541万元。


40年前,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大改革、大发展,一举甩掉了“穷帽子”。同样,对武城县农村这种自发的改变、改革,同样要采取鼓励支持的态度,鼓励试、鼓励闯,切实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强市的转变。

记者 杨德林 通讯员 李淑冉 刘治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