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秋
□刘军荣
今晚,那么多走出家门的人,赴一座山寨、赴一处平原,有草木生长的地方,就有风替你存放的一小块念想。那些等待被月光救赎的人,虔诚如信徒,月华是母亲的乳汁,洗涤心底深处的落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月光融融的中秋之夜,合家欢聚,把酒言欢,既是对节日的祝福,又是对丰收的礼赞。停下奔波忙碌的脚步,回首与展望,不过是日子展开了一段章节,注入了崭新的韵脚与希冀。
对我而言,从出生那刻起,中秋节已被赋予别样的意义,每当中秋之夜,全家人围坐一起饭菜飘香时,父母亲总会笑眯眯地对我说:“你真有福气,今天全国人民都给你过生日,来,咱们先干一杯!”我的眼中涌起了泪花,只要父母身体康健,家人幸福平安,就是我最大的福气啊。
窗外,硕大的中秋月缓缓升起,皎洁的清辉深情地亲吻着大地,澄澈着尘世间一草一木。祭月、拜月、咏月,自古以来,历代文人雅士用手中的如椽巨笔写尽了天上人间“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美妙意境。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把酒问月》中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无不成为彪炳史册的经典之作。
中秋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赏月、吃月饼的风俗延续至今,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们的美好祝愿。
月饼,作为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主角,代表的含义是幸福美满,自古以来,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前几年,每当佳节来临,我总是十斤、八斤的购买月饼,除了自家留一些,大部分都给喜爱甜食的母亲送去。
关于月饼,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童年过中秋节时的场景。那时父亲在部队当兵,母亲独自拉扯着我们姐弟三人,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每年过中秋节,母亲都要去村里的供销社买上两包月饼,给姥姥送去一包,剩下的一包要留到过节那天再吃。嘴馋的妹妹趁母亲不注意,偷偷掰下半块来,只递给了我几条青红丝,正当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却被归来的母亲看到了这一幕,瞬间心酸地落下眼泪来。
八十多岁的军人父亲曾给我们讲过这样一段往事,有一年他回家探亲返回部队时,中秋节已经过去十几天了,刚一见面,他的班长就从衣兜里掏出一块包裹得整整齐齐的月饼递给他,说是部队过节时发的福利,一直给父亲留着呢。接过月饼,父亲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童年的中秋节是清贫而又快乐的,因为有家人的陪伴。第一次不在家人身边的中秋节是在我19岁那一年。当时正在外地求学,不方便回家与亲人团聚,第一次体会到想家的滋味,情绪非常低落。同室的老乡说:“今晚咱们去新湖边过个中秋节吧!”几个同学随声附和。圣洁的月光下,我们在湖边席地而坐,铺开白纸,摆上月饼、糖果、瓜子等零食,在她们真诚的祝福声里,渐渐减少了我的思家之情。
波光粼粼的湖水倒映着月光、灯光,和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温馨而又浪漫的场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感动不已。
诗人桑恒昌曾经在诗歌中写道:中秋夜,不敢抬头望那颗硕大的圆,怕那颗最大的思亲泪,又一次湿了眼睛。是啊,中秋,自古以来就是与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与嫦娥仙子一年一次的美好约定,丝竹绵绵,语音切切,今晚的中秋月,该打湿了大江南北多少人的心扉啊。
天涯共此时,明月播清辉。此刻的月亮是深情的,月亮下的人更是柔软细腻的,倾诉与倾听,心意互达,对着明月,悄悄许下心中的美好愿望吧!心有灵犀的亲朋故友,即使身在异地,也定会感受到月亮传递过来的关心与牵挂,行走尘世的脚步,在这份牵挂里,越走越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