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南京
□韩丽丽
若非偶尔看到同学的《我与南京》的传记,我还在不停地麻痹自己,一直对自己说我对南京早已没有了记忆。直到含着泪读完同学的回忆录,才感觉沉睡的记忆一点点被唤醒,那长到一眼望不到头的三号路,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中山门,博物院,月牙湖,新街口,连夏日的那抹令人窒息的暑气都一下子变得鲜活了起来。
离开南京已经十年有余,却一次也没有回去过,不是不想念,而是感觉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今天的我们再也不是之前的样子,更何况毕业之后自己的境况江河日下,而旧时同窗却很多早已今非昔比,不免羞愧难当,悲从中来。
当年因为阴差阳错,与这座城市邂逅。北京和南京都是我梦想中的城市,南京更甚,当她从书上一下子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时,那种激动是不言而喻的。
我对南京的初印象是很“美”很“热”。因为是开车去的,所以这一路上就给了我们欣赏美景的机会,从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到长满爬山虎的古城墙,从郁郁葱葱的法国梧桐到处耸立的高楼大厦,历史与现代在这里碰撞,让这座城市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但是,作为四大火炉之一,它并非徒有虚名,在踏上那片土地的一瞬间,我已经深深地感觉到了她的威力,那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热浪,夹杂着一点雨后蒸汽的氤氲,热腾腾的,就像被放在笼屉上蒸一样。这种感觉实在是太过于强烈,以至于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能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时的感受。
南京的天气可谓是四季分明,只是夏天太热,而冬天因为没有暖气而又显得太冷。虽然位于长江以南,但是南京不像苏杭那般温婉,连下雨都是像北方汉子似的急脾气,噼里啪啦不管不顾地一顿下,结果搞不好就这里淹了那里淹了的,学校的友谊河动不动就下满,更可怜的是处于低洼的男生宿舍经常发生大水漫灌。所以,我们入校第一课就是学游泳,据说是为了防洪涝灾害的,不过可惜的是到现在我也没学会。
南京有很多好吃的,最有名的当属鸭血粉丝,那时候学校食堂有夜宵,晚上下课后我和小猴经常去吃,特别是冬天的时候,五块钱一碗鸭血粉丝下肚简直不要太幸福。还有夫子庙的臭豆腐、状元豆,狮子桥的酸辣粉,孟非推荐的一根面等等,准能让你一饱口福。
南京的名胜古迹很多,什么总统府啊,中山陵啊,明孝陵、玄武湖、梅园新村、月牙湖、梅花山等,每个地方都很有特色。单单一个秦淮河,就让你觉得美得不像话,如果你晚上去,坐船夜游,置身其中,恍惚中有种穿越历史的感觉。而每次触摸城门上的古城墙,就仿佛轻轻地叩开了一扇尘封千年的大门,让人震撼不已。
南京的人很热情,很厚道,多了些北方人的憨厚,少了些南方人的精明。亦师亦友的田老师就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我虽已毕业多年,但与他的联系从未断过,他始终关心我成长的每一步,也见证了我这么多年所走的不少弯路,甚至身处国外,还不忘给我寄各种小礼物,让我感激不尽。
而这座城市之所以特殊,最主要的是她承载了我们的青春和梦想,我们曾把最好的年华,最纯最真的感情都留在了这里,这里不仅有我们的欢笑和泪水,更有我们奋斗的印记,有我们关于青春的共同的回忆,所以,于我而言,她不仅仅是一座城市,而是一段生命的印记,是一种深深刻在心底的记忆。
作者简介:韩丽丽,女,籍贯山东莱芜,现居德州。曾在《山东诗歌》《山东散文》《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等媒体发表诗歌,散文及小小说数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