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杰,男,1938 年12月17日生于山东省德州市,满族,大学本科学历,中国共产党党员。1963年7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德州一中工作,历任德州一中语文组教师、教研组长、学校教务副主任、学校副校长兼教务主任,1984 年任德州一中校长,退休后,曾任德州一中名誉校长。
傅国杰校长从教三十余年,尽管后来从事不同的领导职务,但从未放弃一线教学工作。1985年校长傅国杰所教的文班语文优秀率、及格率居全地区第一。在傅国杰校长的带动下,一中领导兼课、听课,深入教学第一线,形成了光荣的传统。三十余年来他探索的教学目标凝结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重视实际应用,塑造美的心灵”。这一教学目标至今为德州一中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三十多年来,他笔耕不辍,主要著作有《做家长的学问》、《美的心灵与启迪》、《心灵深处》、《激发兴趣与塑造心灵——语文教案、论文选》、《心迹——特级教师傅国杰文选》等。同时,他还参与撰写的著作二十余种,发表论文、随笔、教育札记等几百余篇。因成绩突出,他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园丁奖获得者,山东省劳动模范。199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为山东省第五届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高级中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共十四大代表,山东省七届人代会代表,省六次党代会主席团成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东省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教育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其事迹。
这些荣誉的光环,凝聚着傅国杰校长对事业的执著与奉献,凝聚着傅国杰校长对学校、对学生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更凝聚着傅国杰校长在教育事业中的勇气、智慧、思想和信念。
特别是傅国杰校长1984年后任德州一中校长期间,他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学校形成了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学校风气,这就大大调动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校教育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他注重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逐年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一批优秀的师范毕业生来校任教,充实师资队伍,引进师范生的学历层次也逐渐由大专,上升到本科,研究生学历。对新分来的毕业生,安排中、老教师以老带新,“领着走”、“扶着走”,新老教师共同备课,相互听课。另外通过各种公开课、示范课等不同类型的课型展示,促使老师们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研究教学方法,探索教学艺术。他鼓励老师多读、多写,探索教学艺术,将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把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发表文章的老师将要受到奖励及表扬,激发了老师们探索教学理论的热情。
同时,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另一个主要措施是聘任制的施行及逐步地完善。学校自86年以后,教师聘任制由形式到内容的具体化,由惩罚偶然的教学失职行为到制度化,发展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内部管理由人为性、随意性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聘任制的实行,优化了本校教师队伍,也引入了竞争机制,大大调动了广大优秀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课堂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因此,傅国杰校长提出:改革课堂教法,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在教法改革上,他倡导除继续深入开展“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外,学校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克服“满堂灌”、“填鸭式”旧教风外。他号召广大教师改革教法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改革教法必须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扣住教材,而不是脱离教材。通过改革,使学生对知识领会的更深,把握的更牢,运用的更灵活,而不是相反。方法改革绝不意味着忽视基础知识。二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实事求是,教无定法,要因人而异,因班而已。学习别人的经验不机械模仿,要体现个人的特色,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