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绘山河 深情系故土 | 当代实力派画家吴山石写生展今日开幕

1月5日,“不忘初心,师法自然”迎新春一一吴山石山水画写生展在德州董子文化街美术馆三楼开幕。

此次画展是由德州市文联、德州日报社、中共夏津县委宣传部主办,德州市美术家协会、董子文化街美术馆承办。

展览共展出作品100幅,开幕当天,吸引了众多绘画爱好者参观。







相关链接:水墨绘山河 深情系故土


一杯香茗、一支画笔、一张宣纸……天色渐晚,吴山石仍然在挥笔泼墨,纵情在山水天地之间。画毕,一侧洗笔筒里的水依旧清澈,足见画者用功之深,墨中有笔,笔中墨活,淡墨见骨,笔笔谨严。

今年55岁的吴山石,绘画之路已经走了40余年。数十年如一日的临池不辍、孜孜以求,使他形成了格调高雅、意境静美的独特的“吴氏山水画”风格,受到业内人士肯定,被评为21世纪最具收藏价值与升值潜力的中国山水画百家。

1月5日,“不忘初心,师法自然”迎新春——吴山石山水画写生展,将在德州董子文化街美术馆开幕。在画展举办前夕,记者有幸采访到吴山石,走进他用丹青水墨涂绘的多彩世界。

拜师学艺 初露锋芒

1963年,吴山石出生于夏津。谈起与绘画结缘,还要从当时风靡一时的连环画说起。

少年时代的吴山石极其喜欢连环画,《鸡毛信》《白毛女》等各种各样的连环画不知被他翻了多少遍,也由此吸引了一个少年求知的心。和别人走马观花的浏览不同,吴山石看过后,就开始反复临摹。一笔一笔地观察,一笔一笔地落下,竟也临摹得有板有眼。

在当时,连找点学习绘画的资料都要大费周折。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山石从同学那里看到一本《芥子园画传》,正是这本画传,让吴山石真正领略到绘画艺术的魅力。他如获至宝,恳求母亲买来,反复学习其中各种技法,由此练就了一手临摹传统绘画的功夫。这也成为吴山石日后绘画过程中最大的助力,使他的作品拥有了主心骨、精气神。也许,这就是一种天分吧。

回忆整个少年时代学画的经历,吴山石总谦虚地称:“就是瞎画。”他坦言,虽然自幼酷爱绘画艺术,但并未受到正规的美术教育,走了不少弯路。即便这样,他对绘画的喜爱丝毫没有减弱,“这个过程很艰难,但只要认真做就会有收获。”

第一个转机出现在1985年。这一年,吴山石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接触到北京、山东等地的绘画大家,在一批名师的教导下,他第一次系统学习了绘画,懂得了怎么用笔、怎么用墨,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

第二个转机出现在1990年。这一年,吴山石有幸认识了著名画家张宝珠。之后他多次携画登门拜访,并正式拜师张宝珠,跟随张宝珠潜心作画。

在张宝珠的指引下,吴山石走上山水画的道路,成为张宝珠得意入室弟子之一,他的画风被张宝珠誉为“笔墨生动,活灵活现”。

与名家们的交往,使吴山石的画技、画风以及眼界、识见,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1998年,他在济南首次举办以60余幅作品参展的个人画展,引人瞩目。作品得到了山东省著名画家张彦青、张登堂的赞誉。

潜心研习 自成一派

此时的吴山石,已经在画坛小有名气。但是在艺术上越往前走,相对闭塞的环境越让他感到制约,吴山石陷入了苦闷与彷徨。于是,他决定走出去,到更广阔的环境里开开眼界。

1999年,被吴山石称为人生中第一个分水岭。这之后的10年间,他先后去天津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进修学习,受到了著名画家李宝林、龙瑞、王文芳、吕云所、霍春阳等教授的悉心指导。

这期间,他博览群书,潜心研究、临摹范宽、龚贤、四王等古代山水画大师的名作,在笔墨技法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喜好石涛的率意洒脱,汲取沈周的笔势简练,推崇徐渭的水墨淋漓,领略四王的笔墨精邃,从而在创作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吴山石说,进修学习时,每天画画将近10个小时。一年下来,吴山石临摹了百余幅作品。他认为,一个人即使有先天的艺术天分,也还得靠后天的勤奋努力才能成才。也正是那段时间,他的思想慢慢转变,尝试着融会贯通,结合各种元素画出个人风格。

于是,吴山石将家乡的树林作为山水画的主题,再点缀以轻盈的云雾、悠闲的牛羊和调皮的农家娃,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人间仙境。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在香港大红鹰杯海内外书画大奖赛中,吴山石以乐陵枣树为主题创作的《枣乡八月》获得大赛金奖。此事一时传为画坛佳话,也坚定了他走传统山水画创新之路的决心。

此后,吴山石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比赛,他的作品百余次入选全国、全省美展及全国名家邀请展,并获奖30余次。部分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等单位收藏。其中,作品《林到秋深红更多》《层林尽染》同时入选齐鲁颂·山东中国山水画晋京展,作品《文昌阁远眺》入选齐鲁颂·“三个一百”美术创作工程——百处山东重要名胜古迹作品展,均为我市唯一入选画家。

贴近生活 融入自然

多年来,吴山石坚持深入“原生态”,走进大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体验最真、最纯的情;采撷万物灵韵,探寻艺术之源,让情思在宣纸上流动,使他的山水画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国画需要创新,而贴近生活、融入自然是国画创新的途径。”吴山石深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极其注重写生,他多次到广西、广东、新疆、安徽、四川、河南、河北、福建、青海等地写生,尤其对祖国的山川情有独钟。太行山浑朴恢弘之气势、黄土高原苍凉深沉之情韵、南方山水的秀美婀娜,均在他的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他在作品中追求一种清新、纯净、空灵的意境,试图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寻觅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契合点。例如,在绘画技法上,使用俯视视角和满构图,利用点与线的结合,“细细看,面面观,看得透,窥其穿”“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以达到 “饱览卧游”“观天地,俯万物”的效果。“就是把物象形成心象,通过章法和墨色的运用,呈现在宣纸上。”吴山石说。

观吴山石的画作,他始终在着意表达一种静美境界,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他的作品格调清纯高雅,给人一种诗意的艺术享受。

在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吴山石不断探索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他师承传统,却又能以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赋予其作品以时代精神。在他看来,只有夯实传统绘画基础技法,才有可能让写生画面充实起来,只有基础扎实了才有资格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要敢于否定自己,再探索新的艺术方式,然后再否定自己,循环往复,永不停止。但究其根本,创新不能脱离中国画的本质。”他对记者说。

扎根故土 挥洒乡情

茂密的树林、繁盛的枝叶、清新的草地、幽静的村庄……

这是吴山石笔下所展现出来的家乡风情。无论是乐陵的枣树,亦或夏津的桑椹树,每一幅作品仿佛一首首乡土田园诗,充满了他对家乡的挚爱和激情。

眼下,“不忘初心,师法自然”迎新春——吴山石山水画写生展即将开幕,为我市首次举办的写生作品展。此次展出的100幅精致画作中,不乏以家乡风貌为主题的作品。不仅规格宏大,且充满了乡情乡土乡音,令人耳目一新。

“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对它有感情。”多年来,吴山石坚持画自己熟悉的生活,扎根家乡,用画笔发现家乡的美,表现家乡的美。特别是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能甘于寂寞,安下心来作画,实属难能可贵。

担任德州市美协主席以来,每年举办各项全市画展,定期组织公益大讲堂,为广大绘画爱好者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并多次为我市社会公益事业捐画捐款。

他认为,作画要食苦如甘,力戒浮躁,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要认准一条路,不管多坎坷,都要坚持走下去,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人物简介


吴山石,1963年出生于山东夏津,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国画院副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德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作品获2006李苦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2006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绿色和谐第四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走进鄂尔多斯国际美术大展优秀奖、第六届当代山水画展优秀奖、香港大红鹰杯海内外书画大奖赛一等奖、石景宜博士杯华夏书画创作大赛金奖、中国傅抱石艺术节全国中国画展银奖等,多次入选全国及省级美展。

多次举办个展联展,作品发表于《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及百余部画集,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作品欣赏











记者|邹斌 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