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 夯
□王朝忠
昔日建房先打夯,
四邻八舍自来帮。
号音一喊夯高举,
异口同声力量强。
在我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前,农村盖房需要把地基夯实。那时打夯靠的是人力。打夯大都是在晚上,主人家在要打夯的地基处挂上几盏自制的灯笼或时兴的马灯,一是照明,同时也是给乡亲们一种暗示和信号:今晚我家砸地基,父老乡亲们来帮忙吧!乡里乡亲自愿来帮忙,没有报酬,盖房者只要备好德州卷烟厂制作的大丰产或珍珠鱼牌烟卷以及旱烟,再沏满一大壶价廉的茶水即可。那时家家如此,也许是约定俗成,相沿成习吧!
夯是土法制造的,就地取材,从生产队找来修河时的夯,它是一块长方体或圆柱形的石头,中间有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孔,在孔内插入一根木棍,必须牢固,四周箍紧几根粗铁丝,然后再拴上七八根绳子,一个夯就做好了。
打夯时,首先选好扶夯人和牵夯手,这是很重要的人选。
扶夯人需要能力强、体力壮而且有经验的壮年人担当,既要夯实地基,砸得均匀,又要注意安全,能以夯落地的声音来判断是否砸实,再决定是不是加夯。
牵夯者是现场指挥官,带头喊口号,号令众人一起发力。他必须是赵树理小说中“李有才”式的人物,嗓音洪亮,头脑灵活,随机应变,即兴发挥,口齿伶俐,语言生动,根据实际情况现编现喊。喊号以唱为主,众人应和,一唱一和,十分和谐,跌宕起伏,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听起来格外悦耳。如“大伙都用劲啊!”众人应和:“哎唉呦哎!”石夯重重砸在地上,发出咚咚的响声,似战鼓作响。接下来的唱和既协调动作,又调动情绪,夯起夯落,干劲冲天:“石夯高高举,砸实房地基。今年盖新房呀,明年娶新娘。三天沒大小,都来闹新房哟!生个胖儿郎呀,爹娘喜洋洋哟。丈母娘看外孙呀,带来小褂子,还有香油馃子,让人馋得慌呀……”
随着节奏的加快,喊号声越来越洪亮,应和声越来越高昂,到高潮时,犹如战场上的冲锋号一吹,战士纵身一跃跳出战壕,冲锋陷阵、攻坚克难的气势;犹如钱塘江八月十八日的大潮,气势磅礴,势不可挡。直到牵夯人喊出:“夯举无数遍,到此换一换啦!”打夯声戛然而止,然后换班休息了。
大家嬉笑打闹着,拿起烟卷儿,或卷支旱烟,互相点着,一边吸烟,一边端起茶碗咕咚咕咚一饮而下,真是一个痛快,嗓音即刻变得清脆起来!
来接班的人,铆足了劲,精神抖擞。唱和声随即又起……“这里基不实哟,咱再来一夯呀!”随着口号声,又一夯重重落地,发出咚咚的回声!一夯接一夯砸下去,夯声在乡村夜空久久荡漾,伴着嘹亮的口号声,形成最美丽的音乐,令人心旷神怡!乡亲们绝不偷工减料,直到把地基砸实方休,可见乡村人的心意诚恳呀!
此时已是子夜时分,夜色沉沉,繁星点点,万籁俱寂,妇孺已进入梦乡……
主人家已备好简单酒菜,请帮忙的众人到家里去坐,但大多数人都摆手笑笑,转身回家休息了。
时过境迁,打夯的历史早已结束,但那圆或方形的石夯依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咚咚的声音至今还在敲击我的心坎;那嘹亮动听的劳动号子,还时时回响在我的耳畔。它见证着乡里乡亲的纯朴乡情和深厚的友谊,演奏一曲《团结就是力量》的美乐,换来了美丽乡村的安居乐业,给在外游子留下的是浓浓的乡愁!
作者简介:王朝忠,1960年至1968年在平原二中读书。因“文革”辍学回乡,在恩城镇五里堡联中任民办教师,从教10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德州师专,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