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正”玉芳
▢张文广
癸卯岁尾,老行长郑玉芳走了,享年89岁。他逝世的消息是过后才听行里同事们说的。
我听说后,心里还暗暗埋怨他的子女们,为什么不通知我一声呢,我们可是老同志啊,说什么也要送送老行长啊!
经询问得知,老行长生前对子女有嘱托,要求子女不办丧事,不设灵棚,不设账桌,不通知生前好友。
多么好的一个老头啊,怎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了呢?
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他去世前仍住在上世纪80年代盖的3间红砖平房里,而全行上下几千口子人早就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宿舍楼。
上世纪90年代搞房改,市行机关为职工修建了6层高的职工宿舍楼,他声明不要,全分给了行里的干部职工。他坚持住他的不到70平方米的红砖平房。
郑玉芳老行长在职时,从不沾公家一丝一毫的便宜,电费、电话费都是自己按月交纳。他严于律己,很少参加陪餐,每次他都是找各种理由推掉。有一次,农业银行总行的戴相龙副行长来德州视察工作,他也只是礼节性的陪着吃了一顿饭。
在他任职期间,我是办公室主任,最了解老行长的脾气。他退休后,从不因私事用公车,伴随他的是一辆旧人力三轮车。
生病住院也是悄悄地不让人知道,怕同事们去看他,退休后仍然像在职一样严于律己。据说,有位同事听说他感冒了,发高烧,就买了一盒牛奶到他家探望,被他批评了一顿,还让这位同事把牛奶拿了回去。哎,有时他的做法有些不近人情。
1986年,我从部队转业进农行,一到行里就听同事们讲郑玉芳行长清正廉洁的故事。当时他规定行里招待费每月不得超过2500元,上边来人只有四菜一汤,下面的同事来行公干,只允许上两个菜。这一规定把负责经费管理的李宗甫副行长为难得不得了,2500元钱怎么精打细算也是捉襟见肘啊。
那时候正是鲁北地区棉花大面积种植的时期,“鲁棉一号”在鲁北地区多年都是稳产高产,每到收棉季节,10多个县、市行总动员,深入到各棉站,帮助棉站收购棉花。当时都是用现金结算,上级三令五申不准给农民打白条,可想而知,县、市的收棉资金用量是何等的大。每到这时,郑玉芳行长就住在行里为各县调拨资金。紧要关头他就干脆住在离省行较近的齐河县支行,天天往省行跑,去要资金。那几年德州农行在全省农行系统业绩每年都是名列前茅。
他平时看上去很平易近人,在同事们面前总是笑眯眯的。我因为才从部队转业到农行工作,生活上困难较多,没有住房,他优先给我安排了住房。孩子因放鞭炮炸坏了手,他主动从家里拿钱,让我给孩子治疗。
但是他对行里的干部职工要求是很严格的。挂在他嘴边上的话就要求职工严格遵守“三铁”,即铁账、铁款、铁算盘。对犯有经济错误的,处理起来那才叫一个不留情面,该开除的开除,该追究刑事责任的交有关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宁津县支行有个人犯了经济错误,被开除后怀恨在心,经常给他打骚扰电话,威胁他,他毫不惧怕……
1951年,17岁的郑玉芳考取了德州人民银行的工作,分配到齐河县。1963年被授予“山东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84年,担任农行齐河县支行行长的郑玉芳被省行直接任命为中国农业银行德州地区中心支行的“一把手”,之后获取荣誉无数。说起这位老行长,德州农行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他的一生,犹如他的名字,“郑”者,“正”也。“玉”者,品质如玉,洁白无瑕。“芳”,嘉德懿行,如花香袭人,带给后人无形的浸染。
唉!多么好的个老头,怎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了呢!
作者简介:张文广,男,1945年出生,中共党员,农行山东德州分行退休干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