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李宽云:漫话饺子



漫话饺子

李宽云

德州地处北方,又是小麦主产区,所以当地人特别喜欢吃饺子,一些节日和重要场合都少不了它。于是,饺子就有了多种身份。



饺子堪称中华美食的典型代表,有俗语为证:“坐着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当地传说:当年李自成坐了金銮殿,尝遍宫廷美味,感觉饺子最好吃,于是连吃了18天,直到被赶出北京城。生产队时期,有一家兄弟4人,大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刚成年的老四吃了4碗还要去盛,被老大狠狠地拧了一把。只是辛苦了当母亲的,带着一个小姑娘包了一下午,愣没填满一家人的肚皮。

美食可以跨越国界,很多外国人也喜欢吃饺子,据说有的国家还成立了饺子协会。由此可见,饺子的魅力确实不同凡响。

在中华的传统习俗中,饺子早已成为了春节的象征。在德州一带,过年这几天几乎有一半是在吃饺子,其中除夕夜必须吃,有应和“交子时过年”的意思。

新中国成立以前,穷苦百姓过年可以不买鱼肉,但“过年谁不吃顿饺子”这句俗语却是人人会说、家家遵循,可见饺子在春节中的位置。戏剧《白毛女》中,大春过年不忘给喜儿家送几斤面包饺子,正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当地有亲戚登门拜年,主人会煎饺子招待。在过了年就吃粗粮的年月,饺子又成了勾人的馋虫,而且煎得黄澄澄、香喷喷的,令人不得不想念春节。

多年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吃饺子就意味着喜庆。在当地,除去春节,结婚也要吃饺子,还有人特意问新娘“生不生”?明摆着饺子是熟的,新娘却要回答“生”,以讨个“能生孩子”的吉利。

接下来的喜庆就是“添人包饺子”。本世纪以前,当地农村有妇女生孩子,乡亲们会送一些鸡蛋、红糖、挂面、油条等实用的东西。主家为了答谢乡亲们的情义,会邀集亲戚、邻居帮忙包饺子,煮熟后挨门挨户送,图个皆大欢喜。进入新世纪以来,送饺子免了,但一家人包饺子庆贺的习俗依然延续。

在一些节日和特别场合中,饺子经常成为表达心意的食品。当地的百姓过生日,很多人会选择吃饺子。至于说祭奠亲人,像正月初二、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这些上坟的日子,无一例外地要包饺子,煮熟后捞出的头一碗用来上供,数量为八个或十六个,表达得是一种郑重和尊敬。

孔孟之乡重感情、讲礼节,为亲人送行,不论是千里跋涉的过去还是一日飞越万重山的现在,一直讲究“起身饺子落身面”。与此相类似的,是在亲人出殡之前,也用饺子上供送别,余下的分给在场的小孩子,说是吃了不害怕,表达是更广义的心意。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吃饺子的次数越来越多,它是生活富裕的展现。过去没有卖生水饺的,现在随处可买,还有条件冷藏。过去吃水饺不仅是经济负担,还要有闲工夫。眼下在农村,以往的争秋夺麦变得轻而易举。过去缺吃的年月也缺烧的,用蜂窝煤煮饺子,那又叫一个提心吊胆。如今电热锅、燃气灶,快捷又便当。有了这些条件做保障,什么馅的饺子人们也敢包,这就使得饺子的品种越来越多,爱吃的人越来越多,身份也越来越显赫。



作者简介李宽云,武城人。退休前曾任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文化总监,高级企业文化师职称。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齐鲁文化之星。已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出版文学作品集两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