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记》观后感:坚决依靠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73年前,中国大地上正在进行一场两条道路、两种命运的大决战,《西征记》反映的就是这场决战的一个局部,它记录了在这场大决战中一支师旅级部队诞生、发展、壮大的战斗全过程。今天回顾这段可歌可泣、英勇壮烈的历史可以总结出以下4条宝贵经验。

一、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是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以蒋介石集团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依仗武器装备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于1946年6月26日撕毁停战协议,集中数十倍于我的兵力对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打响了内战的第一枪。内战开始不久,毛主席从发展的长远战略角度出发,深刻分析战争形势,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中央军委决定由西北军区派出321名干部前往渤海军区(现山东德州河北沧州一带)开展扩军工作的战略部署,以打破蒋介石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这次异地征兵的任务突破了我军以往的常规做法,这在当时是军队建设工作的一次创新,为今后的扩军工作打下了基础,现已成为共和国征兵工作的主要方式。

二、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坚决依靠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更是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方法。

1946年底至1947年6月,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尚未发生转变,人民解放战争仍处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正在对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国民党疯狂残酷的围剿,使得革命形势非常严峻。当时,扩军工作中存在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阻力,但是奉命进行扩军的渤海旅领导,依靠当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克服各种困难,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组织动员了数千名翻身农民青年参军,组建了一支八千山东子弟兵为主的人民军队。

三、党的高级干部和军队高级指挥员顾全大局,破除本位主义、山头主义,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了团结一致争取胜利的高效机制。

为了对新增部队的支持,当时华东军区克服种种困难,尽可能的为渤海旅配备了最好的武器装备,特别是给渤海旅还提供了其他老部队都未配备的钢盔和大炮、重机枪(缴获日本人的战利品)等装备,以保证部队战斗力迅速提高。使这支部队短期内快速成为一支主力作战部队,在转战西北,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解放大西北、进军新疆剿匪平叛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在完成各项工作和战斗任务中积极带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无论是在报名参军活动中还是在军事训练和对敌战斗中,党员、干部都是身先士卒,冲在前面,为其他人作出榜样,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解放后曾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的刘双全同志当年是村里民兵连长,共产党员。尽管他是家里独生子,按照政策可以不参军,但是他仍然带头报名参军,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有几十名青年参加了渤海旅。在战斗中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撤退在后,不怕流血牺牲,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全体战士做出榜样。18团团长、老红军陈国林(原渤海旅三团副团长)在战斗中浴血奋战、壮烈牺牲,激发了战士们的大无畏精神,顽强阻击敌人的疯狂进攻,保证了西野指挥机关的安全转移。

以上这些宝贵的经验在新时代的今天,对我们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谭果林(渤海教导旅1团副团长谭俭生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