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在2019中国·德州京津冀鲁资本与技术交易大会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金融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崔志刚作了题为“金融科技驱动新金融服务”的精彩演讲。
从自动柜员机的问世到无人银行的出现,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金融行业的重大变革。崔志刚认为,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在重塑金融业所依赖的信用基础。随着5G、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积累进化,金融服务将会嵌入任何一个数字场景中,变得更加无形无感和无处不在。科技正在从底层基础设施跃升为顶层创新先导,驱动着银行的流程再造、组织变革和战略转型,催生出智能化、普惠化、无界化的新金融。
崔志刚介绍,新金融是指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科技为核心生产工具,以平台生态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现代金融供给服务。与传统金融相比,新金融有三个“变与不变”,即服务国家建设的本质使命不变,但服务内涵全面深化;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职能不变,但服务能级显著提升;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核心情怀不变,但服务方式灵活多元。
变“从动式”服务为“能动式”融合,用金融“温柔的手术刀”化解社会痛点、赋能社会进步,是新金融的本质要求,也是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崔志刚介绍,中国建设银行力求突破以往经营理念与模式,变“抢存款”为“抢社会需求”,从投资建设硬件设施到建设软件、系统、便民服务平台,在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我们将银行网点对社会开放,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户外劳动者提供卫生间、充电、WIFI和加热饭菜等服务,我们称之为‘劳动者港湾’。这正是金融的本质,即在群众身边,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 ”崔志刚说。
崔志刚表示,新金融的服务触角已经越来越广泛、银行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对于新金融人才的培养也显得越来越迫切——建行大学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传统的教学已经很难支撑现代金融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一些社会痛点问题靠银行从业者自己的智慧已经不够了,我们亟需走出去,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结合,共同研究、共同面对鲜活的金融案例。 ”崔志刚认为,谈人才培养便是谈业务问题,反之亦然,银行在面向未来的业务思考中决定着人才培养的需求与路径。
金融科技的发展对未来银行存在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产生了新的定义,引发了无限想象。通过科技能力和金融洞察的深度融合,新金融的边界将大大拓展,供给能力将大大提升。崔志刚认为,银行正在从科技成果的应用者转变为协同创新者,从封闭金融体系的主要参与者转变为开放金融生态的超级合作者。而所谓新金融服务,也正是经由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金融供给侧能力,以“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社会资源、化解社会问题、帮助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即“跳出金融做金融”。崔志刚表示,坚定拥抱金融科技、打造未来生态的信心和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开放边界、互动生长,携手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服务现代美好生活。
记者 董建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