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大会发言 | 九三学社德州市委会秘书长、市政协委员联络委副主任(兼)王海龙:加快发展赛事经济 推进体旅融合发展

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围绕特色体育名城建设,不断完善体育设施,承办国家级、省级高水平赛事30余项,每年举办各类赛事活动5000余场,赛事层级逐步提高,赛事规模逐步扩大,赛事发展势头良好。加快赛事经济发展,打造产业融合新引擎,实现以赛聚人、以赛促旅、以赛引流、以赛塑牌,德州大有可为。为此,建议:

一、打造精品赛事,带旺城市人气。2024年,平原县承办多项国字号赛事,吸引80多万人次现场观赛,全网直播观看量达1.6亿人次,赛事活动带动了一个城,带火了一个县。建议加强同国家级体育协会等组织对接交流,争取承办更多全国性特色赛事,力争在特色项目发展运营上走在全国前列;每年承办不少于15场国家级精品赛事,引领特色体育名城创建走深走实走出名堂。充分发挥全国板式网球推广试点优势,力争实现举办国际级赛事突破。结合德州地域特色和文化元素,策划培育一批特色赛事活动,做大做强庆云海峡两岸八极拳技艺交流大会等传统赛事,逐步形成具有德州特色的赛事品牌。大力发展马拉松、自行车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体育赛事,提升赛事认证等级,探索配备智能化、数字化设备,创新参赛模式,增强参赛体验,提升赛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推动实现“以赛聚人”。

二、推进体旅融合,激发消费潜力。深挖优质文旅资源,在乐陵千年枣林骑行路线的基础上打造更多赛事旅游线路,发挥齐河欧乐堡首批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作用,引进承接骑行、攀岩等户外赛事活动。深入开展体育旅游嘉年华活动,在重大赛事举办期间,同步策划音乐节、啤酒节、主题集市等大型活动,结合夜经济、夏经济,探索承办轮滑、街舞等夜间赛事,融合体育赛事、文艺表演、美食展览、网红打卡等多种元素,打造综合性文体旅游盛会。加强赛事举办地和周边文旅、消费资源的融合对接,综合农耕采摘、特色民宿、户外露营等旅游模式,研究制定短途特色线路,提供免费咨询导游服务,吸引更多人“跟着赛事去旅游”,推动实现“以赛促旅”。

三、夯实要素保障,强化服务供给。统筹全市赛事设施和体育场馆资源,着重围绕道路、水面、低空等参与型消费型赛事资源,进一步优化赛事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汽车自驾和航空营地等户外运动设施,确保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赛事需求。引进培育一批赛事策划、运营、技术支持等专业机构和人才,探索国有企业发展体育赛事产业,鼓励创新体育赛事运营机制模式,畅通申报、审批、组织等一站式集成服务保障机制,提升办赛效率和水平。完善赛事举办期间专线大巴、公交、出租车等交通保障,提升周边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供给水平,推动实现“以赛引流”。

四、加强宣传推广,塑造良好形象。统筹全市赛事举办时间,联合各行业协会,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争取高能级媒体平台对赛事活动进行直播转播,持续扩大赛事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注重新媒体平台宣传引流,结合我市文旅资源,统一策划宣传主题;充分利用网红、大V资源,打造一系列接地气、高流量的宣传作品,广泛倡议市民原创、跟帖,形成“官方引领—大V带动—群众参与”的传播格局,讲好德州赛事故事;积极邀请高水平运动员及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体育博主来德州参赛,分享推广相关赛事活动,树立良好网络口碑。围绕赛事主题和地域特色,设计特征突出、网民喜爱的吉祥物,开发文具、服饰、纪念品等文创产品,展示城市风貌和赛事魅力,塑造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推动实现“以赛塑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张志宁 刘振兴 编辑|崔广旭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