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彩杯·我与新中国征文选登丨盐碱地人家的幸福生活

□曹梦昕

五一假期,回临邑县老家,与弟弟妹妹到田里转了一圈。

只见郁郁葱葱的小麦正拼力往高处长,齐刷刷地接受阳光的抚摸。抬眼望去,农田里都被绿色覆盖,没有一处缺苗,也没有半点荒芜。不禁感叹:“小时候的盐碱地都跑到哪里去了?”弟弟笑着说:“早就被黄河水浇灌过来了!”

儿时,特别是冬天,即使不下雪,家乡的大地上也是白茫茫一片,那是泛起的盐碱呈现的景象。

都说“春雨贵如油”,家乡的亲人当年最怕的就是春天下小雨,因为不仅不能达到滋润土壤的效果,反而还会勾起盐碱,使刚刚露头的幼苗碱死。辛苦播下种子,没有一块地能出全苗。

记得父亲常常从很远的地方挑来一担水,然后用瓢舀着,蹲下身子,一棵一棵地补苗,付出加倍的劳作,秋后也不曾获得丰收。

小时候村前屋后的井里都是又苦又涩的水,不要说人喝,连牲口都不去饮。苦水洗出的衣服,晒干了会有几圈白印儿,好像是汗水画出的地图。家家户户吃水要到几里远的外村去挑,偶尔洗脸用了点甜水,被父亲发现,一向和气寡言的老人家就会破口大骂,斥责胡乱浪费水。现在想一想,那是他老人家用双肩和双脚,一步一步从远处挑来的,又怎能不心疼呢?乡亲们吃水如同吃香油,哪舍得“祸害”呀!

吃水是生活中的一大难题,没有谁家的姑娘乐意嫁过来,村里的大龄青年比较多,被外村人戏称为“光棍村”。村中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都把闺女嫁出去了;家境不好有儿有女的人家,只好托媒人帮忙找“换亲”:自家女儿给别家当媳妇,对方闺女嫁过来,给自己的儿子做女人。

多数情况下,换亲的男女双方年龄不相当,爹娘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贫寒,也顾不得亲骨肉内心满意与否了。

人畜吃水困难,地里的庄稼必然难以获得满意的收成。一年四季,全家人只在春节期间才能吃到白面馒头。平时一日三餐主要是就着腌水萝卜条,啃玉米饼子,喝玉米粥或高粱米粥熬日子,只有这样,才能勉强省出过节时人来客往的费用。

多数情况下,母亲会在面粉里掺进白玉米面,貌似吃着白面馍馍,其实只让来客吃全面粉的馒头。在那个年代,谁家的母亲又不是这样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食材,再心灵手巧,也难以有什么翻新花样。

现在,曾经贫瘠的土地变成沃田,庄稼地里矗立着一架架抽油井,黑亮亮的液体黄金通过地下输油管道,运送到炼油厂,成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不出家门,拧开水龙头,清凉、甘甜的水就“哗哗”地流出来。人们吃饭讲究营养,穿衣注重品位,再也不必为温饱愁苦了。地下的爷爷奶奶,一定为儿孙们今天的好日子,欣慰得合不拢嘴。

今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的结果。这幸福的日子,是由无数平凡而感人的故事谱就的华美乐章!

编辑丨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