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爱珍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擘画了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宏伟蓝图。这份“路线图”不仅明确了时间表和任务书,更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农业强国建设已进入全面提速阶段。作为全国农业发展的“优等生”,山东凭借其雄厚的产业基础、领先的科技实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必将在这一国家战略中扛大旗、挑大梁,展现齐鲁大地的担当与作为。
从粮食安全到产业升级,从科技创新到乡村振兴,山东都走在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4年粮食产量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省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不仅端牢了本省的“饭碗”,更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寿光的“蔬菜硅谷”辐射全国,烟台苹果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青岛“海水稻”在盐碱地上创下亩产700公斤的奇迹……这些鲜活案例,印证了山东农业“大而强”的产业实力。更可贵的是,山东的农业优势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在于其全链条的产业生态。从“寿光模式”的标准化种植到“德州经验”的吨半粮田,山东各地都在以改革思维破解农业现代化难题。尤其在农业科技领域,山东拥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及海尔、潍柴等跨界赋能农业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与山东的禀赋高度契合,为农业跃升带来机遇。比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山东可通过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在良田、良种、良法上持续突破;“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则与山东正在实施的“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不谋而合,金乡大蒜、日照绿茶等特色产业有望进一步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规划强调“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这为山东的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青岛海水稻团队已启动“十百千工程”未来可配合国家战略扩大示范;德州希森集团已经开启航天育种,为实现马铃薯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带来希望;济南农业物联网平台已投用,数字化赋能的空间依然巨大。这些创新实践,将助力山东从“农业制造”向“农业智造”迈进。
站在建设农业强国的新起点上,山东农业的潜力远未充分释放,各地更是责无旁贷。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山东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历来敢为人先。从发展全局看,山东的农业发展不仅要满足省内需求,更要立足京津冀、长三角供应链,在“北粮南运”“西菜东输”中发挥枢纽作用。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低碳农场等新赛道上,山东也需加大投入,推动智慧农业向新向强。只要各地紧扣《规划》要求,将农业老品牌做出新内涵,把“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新概念转化为实景图,山东必能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