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谭晓红:柴市街:时光深处的记忆与守望




柴市街:时光深处的记忆与守望

□谭晓红

漫步在柴市街,脚下那坑洼不平的石板路,每一道凹痕都仿佛是岁月亲手镌刻的细密年轮。这些石板见证的,远不止日复一日被脚步摩挲,更是六百年悠悠时光的脉络延展。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德州设卫筑城;明永乐九年(1411年),“召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的策略推行,因柴草交易聚集而兴起的柴市街,就此得名。早在明嘉靖《德州志》中,它便已位列十大集市之一。六百余年的风雨洗礼,它始终默默守望着老城,承载着无尽的沧桑故事。

这里,曾是德州人心中熠熠生辉的商业金街。每一块被岁月磨光的砖石,每一寸浸润着前人汗水的土地,都深深藏着数不清的市井烟火故事。回溯到民国时期,街边堆满一捆捆干燥的柴火,商贩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买家分毫必争的讨价还价声,交织成一曲热闹的市井乐章。骡马驮着柴火在人群中穿梭,扬起阵阵尘土,“柴市街”之名也在这喧嚣中愈发响亮。它不仅是柴草交易的繁盛市场,更是德州城出南门后向东的主干道。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柴市街常年人潮如织,宛如城市中跳动不息的强劲脉搏。古代的人们深信,这份经久不衰的繁荣并非偶然。按风水之说,德州龙脉自远方蜿蜒而来,至柴市街东头悄然隆起,仿佛大地在此凝聚了万千灵气。怀着对自然与未知的敬畏期许,人们在龙脉隆起之处精心修建了长生阁。虽无缘亲见长生阁的风姿,但据记载,其飞檐斗拱,犹如展翅欲飞的鲲鹏,彰显着古人巧夺天工的建筑技艺。阁身雕梁画栋,每一处纹饰或许都承载着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虽历经岁月,却依然能从文字记载中感受到它曾经的庄重与神秘,为柴市街蒙上了一层神秘而迷人的色彩,仿佛能透过时光的迷雾,瞥见它往昔在柴市街东头屹立的雄姿。站在街头,恍惚间,好似能窥见古人在此焚香祷祝,祈求龙脉庇佑市井繁华的盛大场景。过了十字路口便是太平街,那光影交织的人民电影院,曾是无数人梦想启航的地方;向北望去,德州市第一百货商店,静静记录着计划经济时代独有的温度;向东而行,假山静默矗立,老德州百货大楼(市民俗称“四零”)与东方红体育场,宛如两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悠悠诉说着往昔的繁华盛景。街道不过八米宽,却似一条坚韧而温暖的纽带,紧密串联起几代德州人的生活与记忆,成为他们心中无法磨灭的情感寄托。

20世纪90年代,变革的春风悄然吹进柴市街。伴随着推土机的阵阵轰鸣声,中段和西段的平房轰然倒下,在尘土飞扬中,春夏秋冬服装城和同发市场如春笋般拔地而起,服装买卖自此成为这条街崭新的标签。对于60、70后德州人而言,这里无疑是购物天堂。每逢周末,街道上熙熙攘攘,挤满了试衣的顾客。母女们手挽着手,姐妹俩并肩同行,指尖轻轻触碰五彩斑斓的布料,满心欢喜地试穿新潮的衣裳。那份源自心底的纯粹喜悦,即便岁月流转,至今回想起来,心头依旧暖意融融,宛如冬日暖阳洒落心间。

2002年,柴市街东首骤然迎来新的喧闹与活力。希森欢乐岛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横空出世!过山车如疾风般风驰电掣,发出尖锐的呼啸,仿佛要冲破云霄;海盗船似在波涛中上下跌宕,惊险刺激,仿若在浪尖上翩翩起舞;阿波罗飞船旋转升腾,气势磅礴,似要直破苍穹。孩子们紧紧抓住海盗船的扶手,兴奋得满脸通红,那清脆的笑声与惊呼声交织在一起。大人们则在一旁举着相机,眼中满是宠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时的柴市街,西段与中段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的闹市,东段则摇身一变,成为充满欢声笑语的欢乐海洋。然而,城市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边界不断向外拓展,新的游乐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希森欢乐岛在时代的浪潮中渐渐沉寂,那曾经飞速旋转的飞船缓缓停下,曾经挤满游客的东首,如今只剩紧闭的铁门在风中孤独地摇晃,无人驻足,一片寂静,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

如今,穿行在柴市街,街道两旁的商铺大多已转向广告制作、美容美发用品经营,只有几家照相馆在角落坚守着旧时光,宛如岁月的守望者。紧闭的卷帘门和醒目的“转让”告示,无声地诉说着现实的沉重与无奈。听开锁的胡师傅说,这里的房租一降再降,曾经,服装店门口挤满了试衣的顾客,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如今,转让的告示在风中孤零零地摇晃,繁华褪去后的落寞扑面而来。看着那紧闭的卷帘门,仿佛能看到曾经热闹的人群渐渐消散,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酸楚,那逝去的繁华,已然成为再也回不去的旧时光,只能在记忆中追寻。

但柴市街的灵魂,绝非商业的兴衰潮汐所能轻易定义。街边那棵古槐,身披鲜艳的红布,宛如一位历经岁月沧桑的老者,其虬枝盘曲,树皮皲裂如同一部古老的史书,记载着柴市街的前世今生,它无疑是当之无愧的镇街之宝。不知它在此静静伫立了多少个春秋,默默见证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世事变迁。当穿过幽暗杂乱的窄巷,不经意间抬头撞见它苍劲而挺拔的身影,一股沉静的敬畏之情与时光的沧桑感便会油然而生,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力量与生命的坚韧。

柴市街,这条浸润了无数德州人记忆的老街,在时光的沉淀中,依然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韵味,宛如一首悠扬的老歌,虽历经岁月洗礼,却愈发醇厚动人。近年来,网络上、两会提案中,“畅通柴市街断头路”“重振老街风华”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呼声里,深藏着老德州人对儿时美好回忆的珍视与眷恋,对老街重焕生机的殷切渴望,更是对城市文化根脉延续的执着坚守与深情守望。人们满心期盼着,这条承载了童年欢笑与市井温情、串联着龙脉传说与商业传奇的街道,能重新贯通血脉,再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柴市街能找回那份属于它的独特活力,让古老的石板路,再次踏响充满希望与憧憬的坚定足音,续写属于它的辉煌篇章。



作者简介:谭晓红,女,德州市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作家《诗刊》子曰诗社社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德州市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华辞赋》《历山诗刊》《诗坛》《五色土》《德州诗词协会》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