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两天就收完了,又是一个丰收年!”6月10日,随着全市800多万亩小麦进入大规模机收阶段,禹城市种粮大户孙洪旗也迎来了“三夏”最忙碌的时候。
上午9点,在辛店镇大李村的麦田里,成熟的麦穗随风轻扬,农机手驾驶着一台雷沃谷神GS8180收割机在麦田里穿梭。田埂上,孙洪旗紧盯作业细节,像一位战场指挥官。不远处,地头的卡车装满散发香味的新麦后,直奔储粮库。
今年51岁的孙洪旗,从2016年起先后流转了5000亩地,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今年受干旱天气影响,小麦普遍存在减产现象。但我的小麦平均亩产量1200斤,最高亩产达1600斤,不仅产量高,品质还特好!”孙洪旗抓起一把麦粒搓了搓,黝黑的脸上漾着笑。
谈起自己的“高产经”,孙洪旗直言:“农机、规模、科学是种粮‘生金’的三件‘法宝’。”和土地、粮食打交道30多年,让他深深感觉到,靠农机支撑、规模经营、科学管理,日子才过得更有奔头。
“减损就是增产,要想小麦产量跟上,收割损耗必须压到最低。我们的‘第一板斧’砸向了农机设备升级。”孙洪旗说,过去普通收割机一天最多收80亩,今年用上了国产机械雷沃谷神GS8180收割机,单日收割量达200多亩,效率提高近3倍。小麦收割减损率降了一半,相当于每亩地多收10多斤麦子。“我这5000亩地,总增收就超5万斤,确保每粒麦子都能‘颗粒归仓’。”孙洪旗说。
“要想使土地收益最大化,除了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必须依靠科技助力。今年天旱,得亏水肥一体化设备,一点儿没耽误庄稼喝上水!”孙洪旗回忆说,刚开始承包土地时,800亩地广浇水就耗时45天,浇完地还有20天就收麦子,“这片地是盐碱地,大水漫灌后地上起白碱,耗时耗力还减产,水肥一体化对改良土壤有好处。”
2022年,孙洪旗参与禹城市粮油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项目,拿出100亩地作为试验田,初步尝试水肥一体化技术——相关部门免费铺管道,水龙头一打开,水肥就能流入大田。尝到甜头的孙洪旗,先后投入70万元,将剩下的土地全部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
为啥下这么大决心?孙洪旗伸出手指算了几笔账。
节约账。现在雇一个人工浇地、施肥一遍大约需要120元,5000亩地需要雇35—40人同时进行,用时15天左右才能完成一遍,一年玉米小麦最少需要浇灌4遍,人工费就需要20多万元。采用了水肥一体化后,一个人可以浇1000亩地,滴灌带的使用寿命大概在5-10年,这样算下来每亩地可节约人工成本近一半。并且使用设备后,一亩地节省30斤到50斤肥料,节省肥料成本60元左右。
增收账。不用人工浇水,田垄就没了用处,去垄增田,100亩地能增加8—10亩耕地,每亩按小麦1000斤计算,孙洪旗这5000亩地一年能增收小麦40万斤。
同时,孙洪旗还积极运用良种选育、培育壮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逐步提升粮食亩产量。
“这套‘组合拳’下来,想不高产都难!老百姓不仅要会种田还要‘慧种田’。”眼下,孙洪旗计划给5000亩地,安装上智能遥感器,从手机上就能看到土壤温度、湿度、肥力等。“有了‘千里眼’‘顺风耳’,种田更省时省力,来年又是个丰收年!”孙洪旗对以后农业发展信心挺足。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记者|李榕 通讯员|梁民 周志娟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