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马铃薯原原种喜获丰收

6月19日清晨,细雨浸润着乐陵黄夹镇的田野,果子园村村民张静脚步匆匆赶往3公里之外的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乐陵种薯繁育基地。当天是基地马铃薯原原种(微型薯)集中采收的日子。

张静熟练地撩起77号防虫网棚的门帘,一股混合着泥土和植物的清香扑面而来。棚内,粒粒圆润饱满的马铃薯原原种,密密麻麻地铺陈在蛭石基质上,宣告着丰收季的到来。

“雨天凉快,正是抢收的好时候!”说话间,张静麻利地将马铃薯原原种轻轻摘下、小心放入筛子中。在她身边,来自附近村庄的村民也俯身忙碌着。自6月8日开始,采收将持续20余天,119座大棚预计收获马铃薯原原种超5000万粒。

看着一袋袋金灿灿的原原种被小心翼翼地搬运上车,基地总经理孔海明脸上洋溢着喜悦。“这不是普通土豆。”他拿起一粒介绍,这些“金豆豆”,是享誉全国的优质马铃薯“种子的种子”,包括“希森3号”“希森4号”“希森6号”“希森77号”等。

据了解,丰收的原原种将首先进入种薯预储库,经过严格的大小筛选、病害检测与分类标注后,存入恒温恒湿贮存库,开启长达9个月的“休眠”。待到明年春回大地,这批承载希望的原原种将跨越千里,“安家”内蒙古。

“这5000万粒原原种,能产出3万多吨优质脱毒种薯,足够推广种植20万亩商品薯田,让更多人饭碗里的土豆更香更甜。”孔海明说。

马铃薯的丰收,绝非仅靠天时地利。孔海明表示,从试管苗在无菌环境下“出生”,移栽至基质中“缓苗”,到精准调控温湿度、水肥、光照,每一步都需要精心呵护。

为解决马铃薯种源“卡脖子”难题,山东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组建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运用分子育种精准“设计”品种、激光辐射诱导变异、基因编辑优化性状等前沿技术,在实验室里上演着现代“育种魔术”。

中心现已建成国内领先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库,珍藏着2800余份来自全球各地的“土豆基因密码”,并成功育成了33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它们或高产稳产,或耐盐碱瘠薄,或专用于鲜食、加工、营养保健。其中,18个“希森”系列良种已通过希森集团推广至全国,覆盖了马铃薯产业的“全链条需求”。

为确保良种源源不断供应全国,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希森集团在山东乐陵、北京延庆、内蒙古商都科学布局,建成了梯次衔接的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这个体系年可繁育脱毒苗1.5亿株、生产原原种超4亿粒、产出优质脱毒种薯15万吨,为大国粮安筑起坚实的种源保障“长城”。

累计推广3150万亩,惠及薯农超150万户!——这是“希森”系列良种交出的沉甸甸答卷。

目前,这些源自乐陵的“金种子”已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扎根。由希森集团完成的“高产多用途希森系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为科技兴农的标杆。尤为难得的是,并非传统马铃薯主产区的乐陵,凭着一股“敢闯敢试、科技为先”的劲头,在黄淮海平原上打造出了引领中国马铃薯种业发展的创新“高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于春芝 姜伟 通讯员|贾鹏 崔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