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立新:不见“青龙桥”







不见“青龙桥”

王立新

在德城区,有一个“名不符实”的地方,那就是青龙桥。在天衢路与新湖大街十字路口往南几百米区域内,有一个青龙桥社区,有一条青龙街,还有青龙居和青龙潭两个住宅小区,据说取名均缘于青龙桥。然而,如今人们在此却遍寻不见青龙桥的踪影。

年龄稍长的德州人都知道,此处原来确实曾经有一座小桥叫青龙桥。据史料记载,青龙桥始建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与德州砖城同期建成,是德州城东门外护城河上的一座单孔平板石桥,是进出城的重要通道之一。其名称源于东方属青的五行配色,且与当地“青龙背”地形传说相关。该桥至20世纪80年代仍然存在,后因城市建设被拆除,桥体残留条石曾作为旧址标识置于青龙街附近,可惜后来也消失不见了。

青龙桥附近早年处于城区边缘,只有一些零星平房,居住人口并不多。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这里先后建成许多单位宿舍和居民小区,逐步成为老城区人口聚集度较高的片区之一。青龙桥方圆一两千米之内,有医院门诊、中小学校、百货大楼、中心广场、新湖风景区,还有若干大小超市和沿街门店,因此大家感觉在这里,就医、就学、购物、休闲乃至吃穿用度,生活都非常方便,堪称宜居之地。尽管近年来东部新城区的高楼大厦、高档洋房吸引力很大,但我与大多数居民特别是中老年居民一样,仍然对这里满怀眷恋,甘愿在此“坚守”。

青龙桥原址往西叫勤奋街。正像街道的名字一样,这里确实有一批勤奋朴实的劳动者、创业者。我在此居住二十多年,亲眼见证了诸如德州名吃“小高栗子”,从街角一个小铁皮屋,一步步规模扩张、实现多店连锁;“德福来”最早从蒸馒头做起,后不断丰富产品、打造特色,每天不少人专门从很远的地方跑过来购买可口的面食;还有仅有一个小单间的“喜相逢饭店”,每天需要排长队才能买上的“丁记纯碱大火烧”,定做衣服的“京萍制衣”,平价理发的“精剪老店”,等等,不一而足,很多都是多年来受到消费者喜爱和认可的“老店”。

青龙桥和老城区其他一些老街巷名字一样,都是德州这座古城的历史印迹,值得我们共同珍爱和维护。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