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伟
6月27日,德州市完整社区及社区生活圈试点建设新闻发布会举行,选取3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及12个“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试点,传递了德州以“小切口”推动“大民生”的治理智慧。从优化空间布局到完善公共服务,从智慧化升级到多元共治,这场社区生活圈的试点建设,正是德州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实践。
以规划为纲,补上生活便利课。社区是城市的细胞,规划是建设的灵魂。此次试点布局,既注重全域统筹,又兼顾差异探索;既有老城区的设施补短板,也有新区的智慧化引领。“15分钟社区生活圈”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区域功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整合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资源,完善公共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的公共服务;引入数字化手段,加强智慧化管理,实现社区治理、公共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5分钟社区生活圈”则聚焦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最后一公里”需求,合理布局便利店、菜市场、养老托幼等基础设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积极推进智能化服务,为居民提供线上政务、生活缴费等便捷服务。“双圈”建设如同为社区编织一张隐形的服务网,真正圈住了德州人“柴米油盐”的便利,让城市发展的红利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幸福体验。
以共治为钥,补上邻里关系课。德州在“双圈”建设中,坚持“设施为基、服务为本”的理念,发挥社区党组织引领作用,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不但在设施建设方面下大力气,更通过提升软件服务让生活圈治理更有温度。如针对特殊群体需求,北园社区创新推出“爱心卡+志愿者代购”模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打折商品和免费配送;益德社区通过加装电梯、改造口袋公园,实现100%无障碍通行,让“银发族”出行无忧。聚焦健康关怀,各社区定期开展“健康管家进小区”活动,组织多科室医生团队提供义诊服务,将专业医疗送到居民家门口。着眼文化浸润,肖何庄社区打造幸福空间,通过开展青年夜校、志愿服务、书法课堂等,探索实践“家门口”的服务模式,全力构建全龄服务体系……这些暖心举措犹如春风化雨,在方寸之间编织起守望相助的温情网络,真正圈住了德州人“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情怀,让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重新焕发出“睦邻友好、和谐共生”的现代社区生活图景。
以品质为核,补上服务提升课。 在社区生活圈建设中,德州始终将品质提升作为核心要义,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让居民的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硬件设施方面,坚持“建管并重”原则,对新建小区严格把关建设标准,对老旧小区实施“一区一策”改造方案,通过科学划定“双圈”服务半径,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让居民的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中,注重打造综合性服务单元,整合教育、医疗、养老、商业、文体等全方位服务功能;在“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中,聚焦基础便民服务,配置社区超市、便利店、社区食堂等高频需求设施,让德州人真正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让社区成为承载美好生活的温暖港湾。
从发布会透露的蓝图可见,社区生活圈的建设,本质上是城市治理的一次“补课”,就近满足居民多样需求,增添城市烟火气。当15分钟满足教育医疗“大需求”,5分钟解决买菜健身“小确幸”,城市的温度便在这“一大一小”间流淌。这场社区试点建设的背后,是德州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初心的坚守,更是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决心。未来的德州,或许能用这些“圈”住幸福的试点,为全国中小城市社区更新提供一份“德州方案”。
(作者单位:庆云县中丁乡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