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在平原县马颊河李家桥闸所内,技术人员正紧张调试新安装的数字孪生水网系统设备。这套系统投用后,将彻底改变过去靠人工操作的状况——以往需要三名工作人员耗时约一小时手动调节八孔闸门,如今只需预设河流流量和水位信息,系统就能自动精准调控,实现“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这是我市智慧防汛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当前“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临近,全市水利系统通过科技赋能筑牢防汛防线,提前应对今年汛情。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我市汛期降雨将比常年偏多2至3成,漳卫南运河可能发生较大汛情,且有1至2个台风北上影响,防汛任务艰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按照“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要求,将智慧防汛作为核心抓手,数字孪生系统的引入,正是为了破解传统防汛中的效率短板和人为误差。
“数字孪生水网系统是通过模型计算推演,模拟超标准洪水淹没情况。”数字孪生现代水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科科长薛翼介绍,防洪分为“汛初、汛中、汛末”三个阶段,该系统可做到汛初平衡旱涝急转问题,如优化上游拦水与引黄充库时间;汛中依据土壤墒情、降雨数据和实时水位自动生成预警及调度方案;汛末则智能决策雨洪拦蓄模式,最大化利用资源同时保障安全。目前,系统已在马颊河等重点河段试点,未来将覆盖到全市,实现防洪排涝任务的高效管理。
智慧防汛的底层逻辑是数据整合与闭环管理。“数字孪生水网系统大幅提升了闸所到局机关的响应速度。”德州市水利局李家桥闸管理所所长刘希林介绍,该系统畅通了“局机关-闸管所水情信息调度网’,改变了以往电话传输中占线、传达不清晰等弊端,实现水情传输、调令的全流程线上闭环。
德州市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三条干流河道及支流共有32座水闸,承担着全市的防洪排涝任务。今年汛前,全市通过实战演练锤炼指挥能力,修订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并开展多轮隐患排查,已整改问题1411项。物资保障上,各级配备大功率排涝车41辆、排涝设备84套,储备砂石料21.3万吨、编织袋253万余条,形成2小时“保障圈”,确保应急调运高效响应。人员方面,落实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1143名,并充实水利抢险、消防救援等队伍72支2400余人。
“当前,全市32座水闸全部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模式,我们将抓住‘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前的时间,强化业务学习、强化督导检查、强化预演预练,对各项防汛备汛工作进行再细致、再完善,确保度汛安全”。市防办综合协调组副科长楚宝瑾表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董天力 通讯员|李巍仑 张增光
审核|王贺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