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进行时·聚焦德州集成改革】德州国际陆港创新通关模式:“出海口”搬到企业“家门口”

近日,德州欧丽砂建材有限公司与德州国际陆港合作,首次通过“海铁联运”模式将一批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材发往澳大利亚墨尔本,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缩短了运输时间。该模式为本土企业“走出去”按下了加速键。

“我们走的渠道是从德州国际陆港到青岛港再到澳大利亚墨尔本,走德州国际陆港一个集装箱能节约运输成本一千多元,运输时间在18天左右,比其他港口快半个月。”德州欧丽砂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付秀林说。

2024年8月9日,德州国际陆港正式启用。目前,已开通平原至黄岛的“平原号”班列,服务半径覆盖鲁西北、冀东南200公里区域。2025年5月,德州国际陆港与长荣海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提供更优质便捷的通关服务。6月,德州至莫斯科首条国际公路运输(TIR)线路开通,我市实现公路出境物流“门到门”“点到点”零的突破。

破局:

德州国际陆港解了企业“出海难”

“过去出口一单货物,光物流环节就要折腾半个月。”付秀林回忆起以往辗转青岛、天津等沿海港口通关的经历。作为内陆城市,德州外贸企业长期面临物流成本高、周期长的“出海难”困境。

这一困局随着2024年德州国际陆港启用被打破,将“出海口”搬到了企业“家门口”。

德州国际陆港依托济铁平原物流园铁路运输线路搭建的服务平台,规划煤炭作业区、包件作业区、仓储物流区、保税物流园区、冷链物流区、中央商务区、海关监管等7个功能区,已建成煤炭、包件、仓储、海关监管4个功能区。

据德州海关查检一科副科长孙鲁介绍,德州国际陆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应用的“铁海E通”系统实现了港口、海关、铁路数据实时共享,确保“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该系统于2024年11月25日完成首批货物通关——3个标箱的热镀锌水箱在平原申报放行后,直抵黄岛港装船出口至尼日利亚。

企业在“家门口”即可完成全套通关手续,货物抵达青岛港后直接装船。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货物通关更便捷。在转关业务中全面推行“铁海E通”系统模式,进出口货物通关变得更便捷。

海关监管更快捷。采用虚拟围网、主副卡口数据联动等设计理念,打通卡口作业、转关管理等节点,有效降低了监管和运行成本。

经济通道更迅捷。以监管作业场所为载体,提升港内货物装卸效率,增加虹吸效应,能够推动国际陆港更高质量运营发展。

今年1至6月,德州国际陆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20.61万吨,“平原号”班列累计开行5381车、10762标箱,同比增长17.08%。

创新:

三方重塑物流生态

德州国际陆港高效运转的背后,是政府、国企、铁路三方协同的创新实践。

平原县创新建立“政府+国企+铁路物流园区”融合推进模式:政府部门负责政策支持与服务协调,县财金集团提供资金保障,济铁物流园承担基础设施建设。

这一模式催生了专业化运营平台——山东恒源物邦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我们实现了青岛港功能前置,企业进出口货物无需再到出境口岸二次查验。”该公司业务经理刘双说,此举可为每个集装箱节省300元至500元的成本,节约2至5天通关时间,运输效率提高70%,企业物流成本降低20%。

2025年,德州将陆港高效运营列为“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围绕做好“强监管、拓平台、增便利”文章,推进“铁海E通”系统功能优化,实现全链条业务监管,采用虚拟围网、主副卡口数据联动等设计,化解场地空间限制等难题,助力德州国际陆港高质量发展。

2025年3月,平原县与山东港口物流集团达成深度合作,组建合资公司,集成山东港口物流集团金融、物流、航运等80余项服务功能。与此同时,市县两级商务部门联合部分银行走访80余家外贸企业,解决了多家企业融资需求。

升级:从物流枢纽到产业引擎

站在德州国际陆港调度中心俯瞰,新规划的公路港项目已纳入平原土地成片开发方案。这片占地50亩的区域将建设综合服务区、司机之家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

德州国际陆港不仅是物流枢纽,更是产业集聚的引擎。依托陆港平台,平原正构建与德城、临邑等地的货源运输网络,打造煤炭、农资等大宗商品集散中心。2024年,仅“平原号”班列就发运出口货物1.88万个标箱,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560万余元。

当前,我市正积极推进省级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申报,探索单证体系创新。随着保税物流园区、冷链物流区等功能区加速建设,德州国际陆港的辐射能级将持续提升。

“德州国际陆港便捷通关、海铁联运等口岸功能的持续完善,能够有效提升本土企业出海便捷性。”孙鲁表示。德州海关将进一步完善德州国际陆港“铁海E通”系统,同时结合企业需求,优化流程,助力外贸企业降本增效,力争实现全市全年出口转关业务倍增。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胡兵  通讯员|李禄超 王颖 高吉祥 辛凯
编辑|黄晓龙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