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实施“雁归兴禹”工程,四年回引能人千余名 | “头雁竞飞” 兴业富民

乡村能人在外地打拼多年,有积累、有经验、有技术、有情怀,如何用好这一重要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禹城大力实施“雁归兴禹”工程,通过打通返乡通道、搭建成长平台、强化服务保障,回引了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情结的在外能人参与乡村振兴。自2021年以来,全市回引在外能人1136名,其中到村任职的235人,返乡创业的774人,参与公益事业的127人,实现“创业回乡、人才回归、资金回流”。

回村任职 强村富民

7月15日上午,房寺镇杨林村党员活动室大院内,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吉良种植专业合作社)分红活动举行,当日全村75户、227名社员领到了分红款。

“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我和老伴把地入了社,每亩每年保底收入1000元,年底还有二次分红。”今年70岁的杨业友数着钱念叨着,“多亏杨书记,土地交出去不仅省心,腰包还鼓了!”

他口中的“杨书记”,是村党支部书记杨创伦。今年39岁的杨创伦是杨林村走出去的能人,2007年他在北京创立了自己的旅游公司,成了外人眼中的“杨总”,但村里的发展一直牵动着他的心。

2021年4月,在老支书的动员下,杨创伦回村发展,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不干则罢,干就干出个样来!”面对村里大片撂荒的耕地,杨创伦带领村党支部创办吉良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成立初期,有村民怕担风险犹豫不决,他自掏腰包垫付租金,最终全村60户村民实现整村入社。


返乡能人利用闲散地规模化种植菊花

连片耕地成了“聚宝盆”:村民除每亩1000元保底收入外,年底增收部分按“村民50%、合作社30%、村集体20%”分红;依托合作社平台,260余人实现家门口务工,村民人均年增收达2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超10万元。

钱袋子鼓了,村里也变了样:杨创伦翻修村内健身广场、种植绿化树木、安装太阳能路灯,逢年过节给村里70岁以上老人发放过节费、生活用品,村民归属感、幸福感节节攀升。

回引一个人,改变一个村。“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导致乡村振兴越发缺少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禹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晓冰称,近年来,禹城建立市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流动党委、在外商会、人才联络站等平台作用,全面摸清2万余名在外能人的返乡意愿、履职意向。通过常态走访引、定向沟通引、搭建平台引、自我举荐引等方式,回引一批农村在外能人到村任职。仅去年回引55名在外能人回村担任党组织书记或村“两委”委员,这些“雁归干部”显著改善了乡村面貌,成为强村富民的生力军。

此外,禹城对返乡能人建立导师帮带制,镇街领导班子成员“一对一”指导,通过设岗定责、跟班锻炼、试用任职等方式,让其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本领。梁家镇后屯村党支部书记邵瑞洁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7年大学毕业后,她带着闯劲回村任职,率村“两委”走访上访户化解积怨,借人居环境整治拆除18座危房,实现道路硬化和村庄美化。如今,这位“女支书”从土地破题,回收闲散地试种油葵等作物,推动土地流转与合作社运营,还引入手工活促进村民“家门口”灵活就业,带领后屯村实现“逆袭之旅”。

返乡创业 带动共富

7月28日早上8点,辛寨镇梁河新村的吨包加工“共富工坊”准时开工。100余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秩序井然,随着缝纫女工们踩脚踏板的节奏,一张张吨包布料变成了一个个结实耐用的吨包成品。质检岗上,工坊创办人、返乡创业大学生张鑫睿正仔细检查成品线脚——这个1999年出生的小伙,正凭借自己的学识与才干,把闲置仓库变成留守妇女的“共富园”。

张鑫睿是土生土长的梁河新村人,2022年从山东现代学院毕业后,在苏州做销售工程师,工作稳定、待遇优厚。2024年春节,张鑫睿在辛寨镇举办的在外人才新春恳谈会上,听到了家乡发展的召唤。走亲串友间,他发现周边吨包需求旺盛,而村里的闲置场地和劳动力,正是适合创业的“一片蓝海”。

“吨包,又称吨袋、太空包,是一种柔性运输包装容器,主要应用于工业物流和农业运输等领域,深受物流市场的欢迎。”今年张鑫睿毅然辞掉苏州的工作回乡,在镇政府对接资源、村党支部协调场地的支持下,他跑遍济南、寿光等地调研,最终与寿光一家企业达成“定向合作”,购置10余台缝纫设备,注册成立德州允升缝纫加工有限公司,为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创造了便利条件。

“活儿轻,上手快,按件计酬,时间灵活。”这是吨包加工“共富工坊”吸引留守妇女的“秘诀”,充分带动周边20余名留守妇女加入工坊,月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旺季能达到3000多元。今年42岁的村民李翠坦言,以前的生活是天天围着灶台转,家里的收入全靠土里刨食。随着德州允升缝纫加工有限公司成立投产,她进入吨包加工车间,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每天步行10分钟就能到车间,务农、挣钱、顾家三不误,心里踏实!”李翠说。

在外能人返乡发展乡村旅游

“在外能人返乡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不仅推动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从城市流向农村,更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理念、新思维、新业态。”禹城市政府副市长李壮说,为让返乡能人与乡村精准对接,禹城摸清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项目等情况,动态建立本地资源、供给需求、政策支持、闲散劳动力“四张清单”,让返乡能人通过资金合作、技术入股、专业服务等方式,创办共富公司、共富工坊、就业车间等项目。仅去年,禹城回引返乡创业能人620名,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1.5万人。

既引得回 也留得住

今年3月底,在李瑞峰的“牵线搭桥”下,总投资10亿元的苏鼎环保高端环保装备制造基地项目落户张庄镇智能制造产业园。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公司注册与立项,即将开工建设,预计明年5月正式投产。

今年36岁的李瑞峰是张庄镇尹公村人,也是该项目的负责人,常年在外经商。一次镇上的在外能人座谈会上,张庄镇党委书记赵蒙向他介绍了家乡的发展规划、产业优势以及优惠政策。“每次回乡都能看到新变化,政府的诚意让我们看到了禹城的潜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借助各方资源,带动乡亲致富。”李瑞峰说,项目落地后,张庄镇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全程帮办手续,“一对一、全周期、保姆式”服务坚定了他们的投资信心。

据悉,该项目规划建设4万平方米生产车间,主要生产工业废气处理、污水净化等高端环保装备。投产后年产50套环保处理装备,年销售收入预计达4亿元,带动就业100余人。

“我们既要当好招商引资的‘排头兵’,更要做好企业发展的‘店小二’,呼吁更多在外能人回乡建设,把更多‘禹城人经济’转化为‘禹城经济’。”禹城市委书记苏兰武介绍,为回引更多能人参与乡村振兴,禹城既打“感情牌”,更注重“政策牌”“服务牌”,营造“引得回、用得好、留得住”的环境。

伦镇创新创业产业园

比如,禹城依托乡镇产业园区,建成10处“返乡创业园”,总投资260亿元,且产业各有特色、集聚度高、配套设施齐全。根据能人现实需要提供创客车间、共享工厂、合伙经营3种合作模式,免费共享财务、法务、行政等资源,帮助返乡能人降低创业门槛与风险。以伦镇创新创业园为例,该创业园围绕数控机床产业形成全产业链条,回引在外人员返乡创办企业22家,吸引500余人返乡就业。伦镇东街村的闫瑶瑶曾在济南务工,在对比工资收入、物价水平、岗位机遇等条件之后,她毅然选择回乡就业,如今在园区内的必拓有机硅有限公司上班。“工资和济南差不多,还能照顾家人,生活越来越有奔头!”闫瑶瑶说。

此外,禹城注重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帮扶,先后制定“人才兴禹”政策、《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支持政策清单》,加大返乡人才创业房租减免、设备采购等支持力度,兑现人才补贴、购房补助等政策,选派180名服务专员为返乡能人提供政策速递、服务速达、难题速解等“一站式”服务,先后协调解决项目落地、项目运营等方面难题300余项。每年评选返乡创业之星先进典型,鼓励各村通过设立荣誉墙、项目留名纪念等形式,让回引能人有荣誉、得实惠、受尊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榕 通讯员|孙超 秦恒 张永魁
编辑|孙芷琪
审核|李榕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