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连续11年召开科技人才工作会议:锻造科技人才“强磁场”

“这次科技人才大会让我深感振奋,也备受鼓舞,作为青年科技人才,我要用所学专业回报家乡。”8 月 23 日,山东国晶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博士说。当天,禹城市连续11年召开科技人才大会,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才、企业等进行表彰。

张博士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在英国牛津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今年年初入职国晶新材料。作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张博士享受人才补助、人才公寓等优惠政策。在当地政府服务保障下,张博士团队正以高纯度、高性能CVD碳化硅涂层材料为切入点,服务于硅单晶与氮化镓外延片等关键环节。项目紧密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强链补链”的战略部署,预计于明年年初推进成果工程化转化,完成小试—中试—产业化全流程。

“抓好科技人才工作,是建设富强和美新禹城的关键之举。禹城持续增强科技人才表彰力度,增强科技人才资金保障,增强科技企业支持力度,以‘三个只增不减’为禹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禹城市委书记苏兰武说。

近年来,禹城以科技人才为抓手,做强“一园四集群”,打造产业强市,形成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风电主轴、功能糖、大豆蛋白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获评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步明显县。今年,禹城新增省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德州市级科技创新平台14家。目前,高新技术企业达10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69家,均是3年前的3倍。

产业集聚人才,人才支撑产业。“今天参加这个会很高兴,我们德州市武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正式授牌,也深刻看到禹城对科技型企业和科研人才的重视与支持,我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大虎说。该研究院依托武汉理工大学科研力量及优势学科,围绕禹城市“三大主导”产业、工业母机、未来产业等行业领域进行科研赋能、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目前走进禹城200多家企业开展200余次产学研对接走访活动,签署近30项产学研合作协议。当天,德州高新区(禹城)未来谷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山东大学禹城酵母筛选与创新联合实验室等10个机构同步揭牌授牌,进一步促进了优质服务资源与创新主体需求的深度对接。

坚持人才“第一资源”,打造近悦远来的生态圈。禹城市不断优化制度保障机制,出台《关于打造科技创新“升级版”,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持续推进人才工作“四个一”工程,推动人才链与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目前,禹城引育国家级人才10人,入选泰山领军人才28人,入选省“外专双百”1人,“海外工程师”6人;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3.1%,高于全省0.51个百分点;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43.75%,高于全省8.45个百分点。企业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50项、市奖104项,入选山东好成果库5项。

科技人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禹城市将聚焦平台建设、高企培育、招才引智、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重点任务、重点环节,积极主动、靠上服务,推进科技、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今年力争入选国家级、泰山、齐鲁等省级以上人才20人左右。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德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2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突破200家。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榕 通讯员|庞占英 雷蕾 邢建峰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