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清华饭碗”被公开出售?这股歪风该刹住了


□车横

据上游新闻报道,继北京大学未名湖湖水被售卖引发关注后,近日,清华大学食堂餐具成为网络热议焦点——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有卖家以88元的价格售卖“清华紫荆色饭碗+绿色餐勺”组合,引发广泛讨论。

对此,清华大学食堂工作人员回应称,食堂明确规定餐具不得带出食堂,“将餐具带离食堂后挂网售卖的行为肯定不允许”。目前,食堂已将情况反馈至上级部门及保卫处,后续将跟进处理。截至发稿,相关商品已被下架。 

从“北大未名湖湖水”“清华校河河水”到如今的“清华饭碗”,此类交易本质上是在贩卖名校的符号价值。购买者追求的并非物品的使用功能,而是其背后的名校光环。这种符号崇拜与情感消费的混合心态,暴露了部分人对名校的浅层认知。 

食堂餐具作为学校集体资产,本应仅供师生日常使用,绝非个人可随意处置的私物。无论卖方是否为校内学生,擅自将餐具带出食堂并公开售卖,均构成对公共资源的不当占有。此举不仅违反校园管理规定,更触及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底线。有网友直言:“这和盗窃有什么区别?”

若涉事商品为批量生产的仿制品,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其一,卖家涉嫌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其二,生产、销售此类仿制品可能构成侵权,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必须警惕的是,此类行为若不加遏制,可能加剧高校符号被工具化、消费化的趋势。一所高校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学术精神、人文传统与社会贡献,而非一只碗、一勺水所能承载的符号意义。 

要遏制此类歪风,除校方加强管理外,平台责任尤为关键。作为“把关人”,平台有义务对明显违规的商品进行主动审核与监管。此次事件中,商品直至舆论发酵后才被下架,这种“不举报不处理”的被动模式,暴露了平台日常监管的缺位。 

归根结底,对名校的尊重应源于对其精神内核与贡献的认同,而非迷恋其周边器物——无论是一瓶湖水、一只餐盘,还是其他任何物品。唯有社会各方共同维护这份理性与敬畏,才能杜绝荒诞交易,让高校文化回归应有的庄重与深度。 

“清华饭碗”被公开售卖,绝非可以一笑置之的闹剧。对此类现象,必须严肃较真,方能守护教育的纯粹与尊严。

(作者系德州日报通讯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