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秦代置县的历史溯源

乐陵秦代置县的历史溯源

□张帅

在地方志记载或媒体报道中,向来认定乐陵置县始于汉代,即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如1991年《乐陵县志》与2011年《乐陵市志》即采用此说。然而,经过近年的追溯及研究,笔者发现这一说法与历史事实不符。

县,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行政单位之一,其建置的起点,本质上是地方与国家、个体与集体在历史长河中首次“正式对话”的见证。因此,考证一个地方的建县时间,可以明确地方行政沿革起点。因为建县是地方正式纳入国家行政体系的重要标志,为梳理后续的行政区划变迁提供了基准坐标;能更精准地解读地方文化的起源,强化“千年古县”身份认同,提升民众文化自信,增强地域凝聚力;还可以为地方文旅宣传、历史遗址保护修复等提供权威依据,服务现实需求,助力地方文化发展。

之前笔者曾多次撰文探讨,乐陵地名的来历与城池的营建源于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这一战国后期重大历史事件,直到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设县。

从地理环境上来说,上古时期,乐陵一带属古兖州地域,处于古黄河与古济水之间,为九河末梢,加之河道流徙多变,时受洪水灾害的威胁,故难以形成较大的聚落。到了战国中期,齐、赵等国进行大规模筑堤束水,河道趋于稳定,居住环境得以改善,同时伴随铁器的推广,诸侯国鼓励生育与奖励农垦政策,农业发展迅速,人口聚集增多。到了战国后期,特别是秦汉时期,这片广袤的平原地区由原来的城邑空白区一变而成为城邑密集区。这一地理环境的变化,在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领域已经成为不刊之论。

另据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总志,也即唐代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记载,乐陵“本燕将乐毅攻齐所筑”。这是对乐陵地名来历及城池营建缘起最早最权威的古代文献记载。乐毅筑乐陵城,以“乐”记功名,以“陵”彰地形,一般被归纳为“乐毅伐齐,择陵筑城”之意,符合我国古代地名命名规律。乐毅伐齐发生于战国后期,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仅60余年,所以,公元前284年也就成了乐陵建城的起始坐标。

随之,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全面推行郡县制,当时几乎所有的城池都成为一方治所,即郡治或县治。在郡县制全面铺开这一社会背景下,乐陵因城设县,理固宜然。所以,公元前221年才是乐陵建县的真正起点时间。

秦代“乐陵丞印”封泥,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乐陵为秦代县治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来自封泥。何为封泥?它是古代官方用于简牍文书封缄用印后的遗留,在竹简扎绳处填泥打印,作为信验,以防私拆,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封泥的发现与甲骨文一样,都是清末时期为农人偶然间采集到,并陆续应用于学术研究。

现存秦代封泥“乐陵”“乐陵丞印”,分别藏于济南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20世纪70年代由山东流入),均为清末民初时由山东临淄出土,最早见录于民国初年的封泥著作中,后又收录于当代所出版的《古封泥集成》《封泥汇编》《秦封泥集》《秦封泥汇考》《山东书法全集(封泥卷)》《中国封泥大系》《秦封泥集存》等诸多著作中,均认定为秦代封泥无疑。

《元和郡县志》记载

综上所述,战国中期黄河下游筑堤束水与地理环境改善,为乐陵一带的区域开发、人口繁衍聚居和后续行政建制奠定了自然地理基础,是“城”形成的前置条件;《元和郡县志》对战国后期乐毅伐齐筑城的记载,则明确了乐陵作为“城”的早期形态及起源背景,是从地理空间向城市聚落的关键过渡;涉及乐陵的两枚秦代封泥,作为实物证据,则直接印证了乐陵在秦代便已纳入全国郡县制行政管理体系,标志着从“城”到“县”的制度性确立。

这些因素环环相扣,从地理环境改善到典籍文献记载、城池聚落的形成,再到出土文物的佐证与行政建制的建立,清晰地呈现了乐陵从地理空间到行政单元的演变轨迹和发展逻辑,构成了一个严密完整的时间线与证据链。

那么,乐陵为秦代县治有没有学术认可或学术依据呢?有。

其实,上述所列收录有两枚乐陵秦封泥的当代著作,本身就是最好的学术认可。除此,笔者还追踪到几项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认定。

一是硕博论文。在2009年复旦大学何慕的博士论文《秦代政区研究》、2023年青海师范大学李奉先的博士论文《战国秦郡置年、界域及置县研究》、2023年山东师范大学柴欣的硕士论文《秦玺印封泥所涉东方地区史事研究》中,均无一例外地依据有关乐陵的秦封泥,认定乐陵为秦代县治。其中,复旦大学何慕的博士论文《秦代政区研究》的指导小组专家成员中,包括了邹逸麟、周振鹤、李晓杰三位历史地理学专业权威专家。

二是专家学者著作。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后晓荣所著、200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秦代政区地理》一书中,其第五章山东南部诸郡置县之济北郡一节,也是依据秦代“乐陵”“乐陵丞印”封泥明确将乐陵列为秦代县治。该书入选“东方历史学术文库”丛书,通过整合出土陶文、封泥、简牍及传世文献,运用历史地理学与古文字学交叉方法系统考证秦代行政区划,在学界影响重大,被称为“一部秦代政区地理研究的拓荒之作”。

三是省级官方学术出版物。2014年8月由山东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山东历史地图集·政区卷》,明确将乐陵标注为“齐邑、秦县”。该书为《山东历史地图集》丛书之一,由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组织数十位省内外知名学者精心纂修10余载而成,安作璋、邹逸麟等知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一批省内中青年学术骨干参与撰稿,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因此,该书可谓从省级官方层面认定了乐陵为战国建城、秦代建县。

四是国家级学术出版物。2017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一书中,也基本明确将乐陵列为秦代县治。众所周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代表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顶尖水平。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资深教授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是中国第一部大型行政区划变迁的通史,也是继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之后中国政区地理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巨著。该书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历时20余年,汇集了历史地理领域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已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因此,从国家级学术权威层面来说,乐陵为秦代县治也是立得住脚的。

乐陵故城遗址

当然,这些学术著作并没有对乐陵建城设县的过程展开具体的论证考述,毕竟学者们更多的是从全国视野来着手考量,不太可能就一县之史进行细致的盘查研究。但有这些学术认可,足以成为我们追溯乐陵建城设县历史的有力凭据,其建构的宏观学术框架为探寻乐陵地方史提供了坐标,虽未细述,却让乐陵的历史脉络能在全省乃至全国政区演变中找到印证,为后续深挖本地史料、考证建置细节提供了可靠路径。

秦代以来,县名沿用传承至今而不变者并不多见,乐陵即是其中之一。最后,让我们再次重温一下对乐陵来说有着特别意义的两个时间点:公元前284年,乐陵建城;公元前221年,乐陵设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于春芝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