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国标“上新”,为电动自行车装把“安全锁”


张振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新国标9月1日起正式生效,对电动自行车的技术规范要求也有了更多新的变化,实实在在给亿万家庭的出行装上了“防护盾”。

新国标为破解老旧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提供了关键抓手。据车辆底数摸排数据显示,老旧车辆中多存在电池老化、部件磨损、安全性能衰减等问题,部分甚至“超期服役”,既是火灾、交通事故的高发群体,也因性能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出行需求。而新国标实施后,“淘汰老旧超标车、换购合规新车”有了明确标准依据,地方可依托底数数据精准施策,通过出台补贴政策、搭建便捷回收渠道、简化新车上牌流程等方式,降低群众换车成本。同时,这一进程也呼应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战略,将民生领域的安全需求转化为消费增量,实现“安全保障、消费提振、环保治理”的三重效益。

新国标中关于技术门槛的提升重塑了电动自行车行业的竞争逻辑。过去行业竞争多集中在“续航里程”“价格高低” 等方面,有的企业为了抢占市场,甚至通过简化安全设计、降低材料标准压缩成本。而新国标实施后,技术门槛的提升让“安全性能”“智能体验”成为核心竞争要素。对于企业而言,北斗模块的集成不仅是硬件加装,更需要配套开发数据监测平台、用户预警系统,这就要求企业组建软件研发团队,突破“硬件+软件”的协同技术。高性能防火材料的应用,也推动上游材料供应商研发低燃点、低毒释放的新型复合材料,倒逼产业链从源头提升安全标准。

新国标让消费者的出行安全感升级。此前,消费者对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焦虑多集中在“电池起火”“超速失控”等问题上。旧标车辆中,存在一些劣质塑料部件遇高温时极易熔化,电池短路后火势往往在1分钟内蔓延;非法改装的超速车辆,刹车距离也比合规车长30%,在下雨天更易发生追尾。而在新国标推动下,高性能防火材料的普及,让车辆关键部位具备“双重防护”,防篡改技术与智能监测的结合,也让“安全”从“静态标准”变为“动态守护”,实现了以产业端的技术升级让安全风险大幅降低。

从“担心安全”到“安心骑行”,从“频繁充电”到“全天续航”,从“被动维修”到“主动预警”,电动自行车产业转型对消费者权益的反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随着产业持续升级,期待未来还有更多贴合消费者需求的技术落地,让“骑行生活” 更有品质、更有温度。

(作者单位:乐陵市郑店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