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大黄乡:打造双向奔赴的“共富工坊”





7处集中工坊、184个分散加工点,让1000多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至4万元,并解决了14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企业也得到了实惠——山东协创服装科技有限公司今年以来产值达500万元,嘉艺玩具半年销售额达1700万元,欣珵日用品日产挂钩700箱仍供不应求。


在这场双向奔赴的“共富工坊”实践中,一个位置有点偏远的乡镇,如何把事业办得红红火火?


故事得从齐河县“大黄乡共富帮办团”手里的“企业需求、村庄剩余劳动力、村庄闲置资源、群众技能提升”四张清单说起。








亮出“四张清单”

把资源端到桌面上

大黄乡大黄村,山东协创服装科技有限公司的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去年,这里还是一排空置的门头房。

“厂房是现成的,可一百多号工人上哪找?”在威海开办服装加工企业的赵波,去年回家探亲,面对家乡父老“返乡创业”的邀请心里打鼓。

大黄村党支部书记杜后杰一句话给他吃了定心丸:“你把机器拉来,人我们包。”

底气从哪来?——大黄乡推出的“四张清单”:企业缺啥、谁想务工、空房在哪、群众想学啥,一条一款写明白。

“敢拍胸脯,靠的不是蛮劲,是乡里的‘四张清单’和党委、政府的坚强后盾。”杜后杰坦言。

为让“共富工坊”落地见效,大黄乡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共富工坊”工作推进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截至目前已召开专题会议8次。同时,依托“共富帮办团”,为工坊提供招工对接、消防安全指导等精准服务,形成“专题统筹推进、帮办团落地服务”的协同工作格局,而“四张清单”正是这一格局的核心抓手。

——摸准“企业需求清单”,架起合作“连心桥”。乡党委主动对接嘉艺玩具、协创服装、欣珵日用品等大黄乡重点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用工人数、技术标准、生产模式、薪酬待遇等需求,逐一登记造册,形成《企业发展需求清单》,为后续资源匹配打下基础。

——摸清“剩余劳动力清单”,织密就业“保障网”。组织乡村干部、帮办团成员通过敲门入户、电话沟通、微信联系等方式,对全乡5200余户群众开展拉网式走访,重点了解在家剩余劳动力、低收入群体的务工意愿、技能水平、就业时间等信息,逐村建立《群众就业需求清单》,让企业招工“有方向”,群众求职“有门路”。

——盘活“闲置资源清单”,激活发展“新动能”。对全乡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三资”台账进行全面核实比对,重点摸排闲置厂房、门头房、仓库等资源,明确具体位置、面积、闲置类型、计划使用方向等信息,共摸排闲置资源148处,为企业落地提供“现成空间”,也为村集体增收开辟新路径。

——精准“技能提升清单”,点亮增收“新希望”。立足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发展意愿,建立《群众技能提升清单》,分类别、分批次组织开展服装加工、玩具组装、电商运营等技能培训12期,累计培训群众500余人次,让群众从“想就业”变为“能就业”,从“能就业”变为“好就业”。

“惠民以政、富民以坊,老百姓要的是实惠,富口袋还得靠产业,只要村里有活干、有钱赚,乡亲们的日子就能更顺心、更有奔头。”大黄乡党委书记侯晨坦言,他们通过“四张清单”,推动生产联动、工作联办,实现“串联一批工坊、带动一个产业”,助力村民走出一条致富增收的好路子。

在“四张清单”的精准对接下,大黄乡深入实施“雁归兴齐”工程,不仅吸引赵波这样的在外能人返乡创业,更推动“共富工坊”遍地开花。

让赵波没想到的是,家乡的办事效率远超预期:公司注册、手续审批等流程,由大黄乡返乡创业服务小组全程“一条龙”代办,工作人员主动上门送材料,他几乎没操过心;更让他惊喜的是,杜后杰承诺的工人问题,不到一周就解决了,150余名村民主动报名,生产线顺利投产。

山东协创服装科技有限公司自2024年建成,依托“共富工坊”带动100余名村民在车间稳定就业,同时辐射近200名群众居家灵活加工,人均月收入3500至4000元,真正让群众实现“家门口上班、照顾家两不误”。

如今,大黄乡还在探索“组织+人才+市场”融合发展新模式,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跨村联建”,大力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带着技术、资金、资源回乡创业,推动产业联动发展,让“共富”的蛋糕越做越大。





形成“加工链条”

让大工厂连上“小炕头”

“每天开着电动三轮车,拉上24箱配件分给乡亲们,一天跑五六趟,既能自己赚钱,又能帮着大伙增收,这日子过得踏实!”9月19日,山东欣珵日用品有限公司的“联络员”孙长河,一边往车上搬着挂钩配件,一边笑着说。他口中的“增收活”,正是大黄乡通过“共富工坊”搭建起“大工厂连小炕头”加工链条的生动写照——让企业生产线延伸到村民家中,让村民坐在炕头就能实现灵活就业。

5月,山东欣珵日用品有限公司在大黄乡建成投产,主营挂钩等日用品。“光靠工厂车间生产不够,得把加工环节‘送’到村民身边,才能让更多人受益。”公司法人代表曹红霞说。基于此,企业采用“集中生产+居家加工”模式,在全乡布局15个加工网点,对居家加工环节统一管理、统一派单。如今,公司日产挂钩约700箱,其中500箱的包装工序由村民居家完成,相当于把工厂的“包装车间”搬到了村民的炕头边、院落里。

“活儿不复杂,就是把挂钩和垫片装进包装袋,一箱子能赚8到10块钱。手脚快的乡亲,上午拿货下午就能交,既不耽误照顾家,又能多份收入。”孙长河说。该公司产品不仅畅销义乌市场,还通过拼多多、阿里等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更出口印度、俄罗斯等国家,海外销售额占比达20%,已形成“原料加工—车间生产—居家包装—成品销售”的全链条运营模式。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带动大黄乡以及周边乡镇100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近300人通过居家加工实现灵活增收。

在大黄乡,这样的“链条延伸”并非个例。刘西村村民曹秋红,有20年服装加工经验,去年8月看到村支书发布的招聘信息后加入山东协创服装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是机加工车间三班班长。“公司体谅我们带娃的员工,允许提前半小时下班接孩子,中午还管一荤一素的工作餐,特别暖心。”曹秋红说。不仅如此,公司还通过“老带新”机制,帮零基础村民掌握技能——曹秋红目前带的“徒弟”孔赵英,此前从未接触过服装加工,在她手把手的指导下,如今已能独立操控机器,20秒就能完成一个加工件,月工资达3500元左右。“现在在家门口有了稳定工作,还学了手艺,心里很踏实。”孔赵英笑着说。

企业用心搭建链条,群众积极参与生产,这样的双向奔赴,让“共富工坊”既成了群众增收的“宝地”,也成了企业发展的“沃土”。“群众积极性高,产品质量有保障,企业扩产才有底气。”公司负责人表示,未来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让“加工链条”覆盖更多村庄。

为让“大工厂连小炕头”的模式惠及更广,大黄乡还按照“就近就业、集中管理”原则,辐射带动周边村庄规划建设184处分散加工点,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确保每个加工点都能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我们的活儿,说到底就是给企业搭好台、给老百姓铺好路。现在不光咱乡的乡亲们,在家门口能挣到钱,连周边乡镇的人都愿意往咱大黄乡跑。”大黄乡“共富帮办团”成员、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刘立业说。





念出“创牌经”

把“代加工”干成“自主品牌”

“最近有两件喜事,一件是公司新建的办公大楼落成,生产以及办公空间大幅扩容,还专门打造了产品展览室;另一件是孩子成功出国深造,学的正是外贸专业,未来打算回来帮公司拓展海外市场。”谈及近期生活与工作,嘉艺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秀梅难掩笑意。这份喜悦的背后,离不开大黄乡党委的精准扶持与科学引导,而嘉艺玩具的转型,更是大黄乡在全乡重点企业中推行“创牌强企”理念的生动缩影。

作为大黄乡的老牌企业,嘉艺玩具长期深耕宠物玩具生产领域,但过去始终以代加工模式为主,缺乏自主核心品牌,发展逐渐陷入“增长瓶颈”。

大黄乡党委在常态化企业调研中敏锐发现,该公司不仅拥有稳定的生产体系和成熟的市场渠道,更具备打造自主品牌的潜力与基础。基于此,乡党委主动与王秀梅深入对接,一方面传递产业升级政策导向,一方面鼓励其转变发展思路,推动企业从“代加工贴牌”向“自主品牌创造”转型,助力本地特色玩具产业做大做强。

“乡党委的鼓励,让我有了闯劲!”王秀梅说,在乡党委的帮助下,公司开始注重品牌建设,从产品设计、包装到宣传推广,都进行了全面升级,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也显著增强。

公司还与大黄乡党委合作创建 “共富工坊”,一方面在厂区设置不低于 40% 的 “爱心共富” 岗位,已解决 140 余名低收入群体务工问题,另一方面在大黄村、仓上村等 10 余个村庄设加工点发展来料加工、村企合作的 “指尖” 经济,建立居家式 “共富工坊”,助力无法外出的农村妇女灵活就业,人均月收入 4000 余元。

如今,嘉艺玩具有限公司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2025年上半年营业额达1700万元,公司的“共富工坊”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还被德州市委组织部授予市级“示范工坊”荣誉称号。

“共富工坊要办下去,需要依托企业的长久良性发展,得把家乡的‘土特产’做成‘金饭碗’。” 侯晨说。基于这个理念,大黄乡强化引导,一方面筛选有潜力的企业创出特色产品品牌,助力企业 向“精耕细作”转型,把产品做精做优;另一方面,牵头推动企业抱团发展,力促企业向共享资源、规范品质、树立行业标准等方向发力,集中力量 “叫响品牌”。

事实上,推动企业从“代加工”向“创品牌”跨越,并非大黄乡针对单一企业的偶然举措,而是全乡产业升级的核心战略。大黄乡围绕“品牌兴乡、产业强乡”目标,在全乡重点企业中全面推行“创牌”理念。以乡内深耕传统食品加工的耀涛食品为例,此前该厂长期加工传统糕点,产品虽品质过硬却“有品无名”。在乡党委的指导下,企业挖掘本地传统磨坊技艺,注册“耀涛”品牌,优化产品配方与包装设计,并成功申报“德州市老字号”称号,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60%,成为本土特色食品品牌的代表。

从“代加工”到“创品牌”,从“单一就业”到“多元增收”,大黄乡以党建为引领,用“共富工坊”串联起企业、群众、集体三方利益,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群众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钟伟

通讯员|刘磊 赵家皓 李月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