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林立的工地喧嚣渐次沉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厂房内精密设备运行的初鸣。10月21日,总投资50亿元的先导科技半导体激光雷达及传感器产业化项目在德州天衢新区正式投产。这不仅是单一项目的落成,更标志着全国首个覆盖“材料—芯片—整机”的激光雷达全产业链在此完整成形,为我国高端传感器自主可控写下关键一笔。
审批做“减法”
投产跑出“加速度”
项目现场,规划建设的8栋厂房、1栋研发楼和1栋宿舍楼已初具规模。目前,激光器产线及两栋封装厂房作为首批生产线,已具备投产条件。
“激光器产线设备安装完毕,已接到部分订单,其他产线正进行最后阶段的装修和设备安装。”先导项目负责人金维召介绍。从去年8月底举行开工仪式、9月底正式破土,到如今首批产线投产,整体进度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3个月。
“时间的节省,源于制度的创新。”金维召坦言,“联合验收制度由建设管理部门组织,多部门同步参与,限时办结,避免了以往逐个部门排队验收的漫长等待。”此外,“六即”审批、部门帮包等创新服务模式,也为项目扫清了障碍,确保了高效推进。
布局谋“全链”
核心技术握手中
该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特的“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实现了从砷化镓外延材料生长、芯片制造、器件模组到激光雷达整机的全链条闭环。
“我们的产业链从最上游的砷化镓外延起步,贯穿芯片、封装、模组直至整机,形成了完整的内部循环。”金维召称。这种模式打破了产业链各环节分散的传统格局。砷化镓是第二代半导体的关键材料,投资方先导科技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稀散金属材料厂商之一,正是凭借其在材料端的雄厚基础,得以向下游延伸,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牢牢握在手中。
“半导体激光雷达的生产工序极其复杂,仅外延生产就包含上百道工序。”先导科技集团总经理刘留解释道,“全产业链布局让我们对质量、成本和供应链安全拥有了绝对话语权,良品率达到了99%以上。”
先导科技集团联席总裁侯振富深刻阐释了全链布局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可以保障产业链供应稳定。项目投产后,我国在激光雷达全产业链上实现自主供应,进一步减少对国外零部件及技术的依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协同创新,有利于整合上下游资源,加强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提高整个产业的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
关于集团从稀散金属材料延伸至激光雷达制造的垂直整合战略,侯振富称,首先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实力。先导在稀散金属材料科技领域深耕30年,通过全产业链闭环模式,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和市场份额。其次,激光雷达应用领域广泛,未来国产替代需求巨大。这一战略有助于集团从材料生产商向高科技终端产品制造商转型,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崛起“新链主”
激活产业新生态
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汽车的“眼睛”,在高级辅助驾驶、车联网、机器人等领域应用广泛。
“我们具备完善的工艺制造能力、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和成本管控能力。主要生产的三款激光雷达产品,不仅能适应固定线路场景,还能灵敏避让变道车辆、精准判断后车速度。”侯振富对市场前景充满信心,“明年底全面投产后,预计可年产激光雷达100万台,实现年销售收入80亿元。”
而先导项目的落地,其意义远超一个工厂的建成、一个重大项目的投产。它如同一个强大的“链主”,正在激活串联起德州已有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素。
“未来全面投产后,区内有研项目可向先导供应关键靶材,而先导生产的芯片也能为威讯射频封装、英望手机等企业就近配套。”天衢新区投资促进部部长张勇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这将在全区形成以创新协同为支撑、上下游互融耦合的产业生态。”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半导体材料分会认为,该项目建成后,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激光雷达核心芯片的自主可控,并填补国内激光雷达全链条生产项目的空白。
据悉,该项目作为第二代半导体领域的标志性项目,弥补了天衢新区在高端制造环节的空白,助力德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从材料、器件模组到核心部件相对完整的产业生态。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韩哲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