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解码“小镇冠军”的硬实力


刘宝路

全国10%的色母粒来自德州市庆云县徐园子乡,全球每三把电吉他就有一把产自潍坊昌乐鄌郚镇,全国80%的化纤绳网产自滨州惠民县李庄镇……这些藏在山东乡野间的“小镇冠军”,在细分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它们崛起的背后,蕴藏着深耕主业的坚持、抱团发展的智慧,为县域经济提质提供了鲜活范本。

从“一米宽”到“百米深”的极致专注。早期以代工电吉他为主的潍坊市昌乐县鄌郚镇,经过多年发展,已实现从木材加工、琴体制作、喷漆、组装到拾音器、琴弦、调音器等所有配件都能在本地完成,涌现出一批自主品牌,开始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电声吉他产业基地”。 专注棺木和木质包装盒的菏泽市曹县庄寨镇,敏锐地抓住了市场的独特需求,将业务做到了极致,并依托成熟的木工技术和产业链,大力发展桐木制工艺品、家具和演出服饰等,实现了“一木多用”,曹县的汉服产业也与此息息相关。这些企业对单一赛道的极致深耕,让它们在各自领域构建起难以复制的技术竞争力,从“一米宽”的原料端延伸至“百米深”的高附加值产品链,最终实现跨越发展。

从“低效拼”到“高效联”的产业协同。区域产业圈内,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形成“零距离”协作,让“单兵突围”升级为“生态共荣”。在聊城临清烟店镇,轴承企业抱团发展,吸引国际八大轴承企业和国内瓦轴、人本等头部企业设办事处,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小轴承“转”出了大市场;在徐园子乡色母粒产业中,30余家企业形成“上游聚乙烯蜡—中游功能性母粒—下游塑料锁具、SPC地板”的闭环链条,这种“零距离”协作让企业无需四面出击,只需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最终通过产业集群效应释放出1+1>2的协同价值。

从“大规模”到“高质量”的重塑制造。小镇冠军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细分领域的近乎偏执的深耕。宁津商用健身器材占据国内70%市场,其运动地板误差不超过1毫米,这种毫米级精度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技术沉淀。当外界追逐风口时,山东各地的小镇企业选择把冷板凳坐热,用时间沉淀出难以复制的工艺护城河。从“大规模”的粗放扩张到“高质量”的精益制造,这些企业通过在细分领域的持续深耕,最终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形成难以复制的发展模式。

当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小镇冠军犹如散落的“产业珍珠”,正以独特的生存智慧,成为中国制造突围的关键力量。

(作者单位:禹城市大禹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