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构建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城市更新与生态发展同频共振

“早上在枣林散步,中午去盘河滨水绿道晒太阳,晚上到影视城看夜景,咱乐陵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退休教师张桂兰,道出了乐陵市民对宜居环境的满意与认可。近年来,乐陵市以“城林交融”的生态基底为依托,推动城市更新与生态发展同频共振,让“绿色”成为城乡最鲜明的底色。

作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乐陵市近年来锚定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目标,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2023年成功获批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5年6月又跻身山东省绿色低碳城市试点,用实打实的治理成效,为县域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乐陵方案”。

系统治理焕新颜,枣林深处起“蝶变”

鲁西北平原上,枣林郁郁葱葱,1400余棵千年枣树虬枝苍劲,这里不仅是乐陵的“金字招牌”,更是当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实践场。2020年,乐陵获评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而小枣产业的起落与重生,正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最佳见证。

近年来,乐陵市委、市政府精准出台“全域保护、重点建设,科技引领、提质增效,凝聚合力、强化品牌,文化传承、生态优先”的红枣产业发展战略,一场枣林“护航”行动全面打响。

顶层设计上,《关于枣树资源保护实施意见》明确县乡村三级责任,10个专项推进小组各司其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精准发力,构建起“党政引导、群众参与”的全链条保护格局。

生态修复先行破局。自2017年起,当地对朱集沟展开系统性整治:清垃圾、拆违建、建湿地,同步建成跃马河、冀鲁边等湿地公园,昔日“臭水沟”变身水清岸绿的景观带。

如今,跑步与骑行爱好者穿梭其间,不少市民在附近遛弯散心,节假日更是吸引大批游客光顾。枣林核心区则同步推进“去杂树、栽新苗、搞流转”,引进优质品种、采用矮化密植技术,30亩“双新双零”精品枣示范园成为科技兴枣的样板。

朱集沟的蝶变,是乐陵全域生态治理的缩影。近年来,乐陵累计投入15亿余元,对马颊河、德惠新河等主干河道实施综合治理,改建病险水闸120座、新建泵站68座、改建桥梁168座,清淤河道600公里,彻底打通全市灌排“主脉络”,水网工程体系全面提档升级。

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全方位突破。水网连起了农田,也连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

丁坞镇张生西北村村民汪洪芳回忆过去用水的麻烦事:“以前水压不稳,用水量大的时候,流得老慢,要不就一点都接不着。水质也不行,发黄还有白色泡沫。”为此,乐陵市投资7500万元建设丁坞水厂,日供水能力达3万立方米,为西北部乡镇更换老旧管道150公里,安装智能水表两万多块,构建“三厂互联、双库互保、一网贯通”的供水格局。全市自来水入户率、规模化供水率、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群众用上“放心水、便捷水”。

水土治理同样不留死角。2024年,乐陵全面完成土壤隐患排查,将54家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名录,严防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农村环境整治更见实效: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项目获中央资金支持,通过“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推进治理,已完成604个村污水治理与398个村环境整治任务;13处“表流+潜流”乡镇微湿地对污水二次净化,23座垃圾中转站实现16个乡镇“三堆”清零,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生态红利正加速转化——朱集镇依托千年枣林发展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枣林民宿、研学体验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杨安镇以调味品产业为核心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带动2.6万农户人均增收8000元,真正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向奔赴。

产业转型提效能,绿色工厂成“标杆”

10月9日,记者走进亚萨合莱国强(山东)五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绿色转型的成效扑面而来——节能电机平稳运转,智能温控设备精准调控,边角料回收系统实时将废弃物转化为再生原料。曾经“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场景,已升级为“低排放、高效率”的绿色制造模式。

“以前车间设备老旧,能耗高还常出故障。跟着市里的绿色转型政策更新生产线后,车间环境好了,工人干劲足了,去年出口订单同比增长30%!”公司总经理李敬芳的感慨,道出了企业转型的心声。

乐陵将绿色工厂建设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抓手,通过“政策扶持+专家指导”双向发力,积极为企业争取节能技改奖补,组建专家团队提供“一对一”节能诊断,精准破解能耗痛点。截至2024年底,乐陵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5家、市级9家,培育市级绿色供应链企业1家、绿色工业园区1家,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培育体系。

山东星光糖业的实践同样具有示范意义。

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该企业将低碳理念贯穿生产全链条。精炼糖生产线实现智能洁净化,原糖立筒仓采用封闭式管道输送,减少粉尘污染与原料损耗;MVR蒸发器替代传统设备,大幅降低蒸汽能耗;污水处理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中水回用于生产,水循环利用率显著提升。

“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后,品牌价值大幅提升,已与多家大型食品企业签订长期协议,今年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5%左右。”山东星光糖业董事长曹永兴说。

乐陵市工信局局长杨宗明表示,乐陵计划从政策、技术、资金三方面持续发力,细化激励措施、引入专业指导、对接绿色金融,推动形成“企业主动转型、产业协同升级”的良好局面。

智慧赋能谋长远,锚定未来新坐标

在乐陵市环境监控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市污染源数据:12个水质自动站持续追踪马颊河、德惠新河等流域的PH值、溶解氧指标,38个空气质量微站覆盖城乡重点区域,600路高清视频与2000个传感器组成“空中天眼”,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覆盖率达100%。

“智慧平台刚识别到一家化工企业的机械设备指标异常,已自动推送线索给执法人员,5分钟内就能抵达现场核查。”10月9日上午,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上闪烁的预警红点介绍,相较于过去人工巡查“跑断腿、易遗漏”的困境,智慧监测让污染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发现”。

在筑牢低碳发展基底的基础上,乐陵市进一步以智慧化手段为绿色城市建设“提效增速”,通过构建“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的全链条智能治理体系,让生态保护更精准、城市运行更低碳,为长远发展锚定清晰坐标。

数字赋能打造智慧水网。乐陵建成山东省首个县级数字孪生水网项目,为水利工程装上“智慧大脑”。在水利调度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河道水位、水库水量以及涵闸和泵站的运行状态。市水利局数字科科长李晓宇介绍:“以前治水,靠经验、凭目测,现在有了数字平台,通过建模技术能预测河道水位,提前调度涵闸蓄水或排涝;水库水量能够实时监测,实现精准蓄水;将全市水闸、泵站的运行数据整合起来,实现精细化管理。”

智慧赋能的触角,更延伸到市民日常生活中。在交通领域,乐陵市主城区已实现公交电动化率100%,280辆纯电动公交车穿梭于城乡道路,配套建设的320个智能充电桩支持30分钟快充,解决了新能源车“续航焦虑”;依托“云-边-端”一体化平台,AI摄像头实时捕捉车流变化,动态优化信号灯配时,让高峰路段通行效率提升20%,间接减少车辆怠速排放;主次干道上,智能洒水车与吸尘车机械化清扫率超90%,道路扬尘浓度较此前下降35%。利用公交车“定点定线”的优势代运快递,日均投递1.7万件,不仅年降本超30万元,还减少物流车辆空驶里程20%,形成“绿色出行+低碳物流”的城市交通新生态。

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整合应用,更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城乡治理的“毛细血管”。乐陵市搭建省级化工园区一体化平台,集成能源管理、碳排放核算等8大模块,实时监测企业万元产值能耗、碳强度等18项指标,通过数据赋能推动园区年节约水资源10.5万立方米、危废减量35%;针对30万亩枣林这一核心生态资源,建立动态数据库,量化评估其碳汇能力,让“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可计量、可转化;面向市民推出的“生态积分”小程序,将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行为转化为积分,可兑换公交卡、景区门票等公共服务,真正实现“全民参与低碳实践”。

着眼未来,乐陵市已绘就清晰的绿色发展蓝图:到2026年,全面达成绿色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目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让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常态;聚焦能源体系优化、节能降碳技术突破、固碳负碳能力提升三大关键领域,前瞻布局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等前沿技术,培育双碳相关产业新增长点;加大全球一流双碳企业招引力度,推动产业与生态深度融合。在城乡建设领域,将坚持“集约高效、保护优先”原则,2025年前完成城市更新专项规划,避免大拆大建,守护城市历史文化与生态本底;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确保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建筑按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同时推进清洁能源供暖,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占比。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石少军 通讯员|苏安矗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