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智障碍者超千万,是残疾人当中就业最困难的群体之一
憨兜家园:给“星星的孩子”点亮一盏灯
10月21日一大早,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的钰田洗车房就热闹起来。洒水、喷泡沫、擦轮毂、清内饰,一连串动作下来,一辆车很快变得锃亮如新。
这是一个特殊的洗车房,洗车的是被诊断为三级智力障碍的26岁小伙钰田。
“以前他连家门都不敢出,现在顶起了一片天。”母亲王晓艳擦着额头的汗,眼角泛着光。这家开了快7年的洗车房,月收入超8000元,不仅帮全家摘掉了低保户的帽子,更让钰田的腰杆挺得直直的:“我能赚钱,我是有用的人!”
用爱托举生命,钰田的改变,要从“憨兜家园”说起。
憨兜家园,全称淄川区憨兜家园残疾人帮扶中心,是淄博市首家大龄心智障碍者服务机构,为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提供日间照料、就业培训、社会融入等服务。
走进憨兜家园,走廊里飘着花馍的甜香,活动室里传来歌曲的优雅旋律,数十位学员正在志愿者带领下,用手中的杯子敲击出错落有致的节奏。
“我们按孩子们的能力分组,能力强的做三组完整动作,弱点的只做一组。”憨兜家园创始人、理事长李彤说,哪怕是这些简单的训练,也要把每个人的潜能给挖出来。
为什么要办憨兜家园?
“钰田一家曾经的困境,就是我们创立家园的原点。”李彤说。
李彤的儿子毛毛一岁时就被诊断为孤独症,2017年从淄川区特教中心毕业,和很多心智障碍者一样,面临“毕业即回家”的困局。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心智障碍者超千万。他们是残疾人当中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之一,成年后如何融入社会,是许多家长心头的大石。
“特教中心教会了他们规矩和知识,可一回家,这些能力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李彤说,当时淄博没有专门的大龄心智障碍者帮扶机构,她和其他家长商量,决心给孩子们找个“家”,在淄矿路旁租下了一处废弃厂房,改造成宽敞的教室,注册成立淄川区憨兜家园残疾人帮扶中心。
名字里的“憨”,是对孩子们最朴素的疼惜;“兜”,则是兜起大龄心智障碍患者们的未来。
翻阅憨兜家园的课程表,除了音乐课,还有语文课、美术课、就业技能课、个性化辅导课等。在老师们的耐心教导下,变化在孩子们的身上悄然发生。
36年教龄的张春华,去年从金城中学校长的位置上退休,来到这里教孩子们古诗词。17岁的书萱让她印象深刻。“这个姑娘以前上课总乱跑,现在能主动捧着课本找我背古诗了。”
除了教室里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职业技能训练。
洗车房里,教员手把手教新学员擦轮毂;花馍房中,学员们做出来的小兔子馒头贴着“憨兜造”的标签,通过“兜挺好”商城卖到全国各地。
最特别的社会课,是每天下午3点半的“公交回家路”。孩子们攥着公交卡,排队登上23路公交车。
面对有些家长“怎么能让他们自己坐车”的疑问,李彤回答:“他们总有一天要自己独立生活啊!”
从不敢抬脚跨台阶,到能大声说“谢谢司机师傅”,有学员花了一年多。如今,在园的50名学员当中,45人能够独立乘车或骑车往返。
谈及创业初期的艰难,李彤至今难忘:“场地租金、老师工资、孩子们的耗材,处处要钱。”家园的破局之道,藏在无数善意的细节里——
过桥缘餐厅捐来全套洗车设备,每周四请孩子们吃米线;汇龙科技签订10年“0房租”合同,把两间门头房给家园做超市和康养中心;瑞隆烘焙店送来烤箱和技术培训,今年中秋联名月饼卖出6万多个;党委政府牵头协调,街道派专人协助运营项目……
八载耕耘,梦想花开。家园资金来源中,“自造血”占比已经到了45%,70余位心智障碍者实现就业。
“以前家长见面就哭,现在聊得更多的是‘我家孩子能赚钱了’。”教学主管李贵红说。
生命影响生命,爱心传递爱心,家园的影响早已越出院墙。雨雪天后,孩子们拿着扫帚自发清扫周边道路;每月一次的敬老院演出,老人们拉着孩子们的手不肯放……这些被需要的瞬间,让他们真正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大众新闻记者 盖颐帆 刘兵 刘磊 )
■记者手记
一园星火映照文明成色
助残的温度,不仅在看护的屋檐下,更在赋能的土壤中。李彤以母亲之痛发愿,将这座6亩的小院从庇护所淬炼成成长营。那些曾被定义为需要照顾的生命,正用劳动凿开尊严的裂缝,成长为“生活的主人”。
一园星火,映照整座城的文明成色。党委政府协调帮助,企业串起爱心链条,志愿者接力守护,市民们积极参与,憨兜家园成为淄博这座城市文明基因的具象。从“爱心冰柜”成为城市名片,到“益齐”“翗翗”等公益组织抽枝发芽,一个个暖心善举诉说着,真正的文明从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我为人人”从善念沉淀为习惯。千万人共举灯火,汇聚守望相助的暖流,文明的真谛在“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暖光芒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