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后偏瘫!德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助患者再行走

“不用扶,我自己走!”在德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德州市肛肠医院)康复医学科走廊里,65岁的李女士正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向前走着。虽然速度不快,但她已不需要任何支撑,靠自己就完成了独立行走。谁能想到,刚入院时她还因右侧肢体偏瘫只能坐轮椅出行,这样的转变让李女士和家人惊喜不已。

8月中旬,李女士突发脑梗死,紧急送医抢救后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却留下了右侧肢体偏瘫后遗症。“那时候右边的胳膊和腿就像不是自己的一样,一点力气都使不上,我当时就觉得,这辈子可能都站不起来了。”回忆起刚发病时的无助,李女士语气里还带着些许后怕。熟悉的医生朋友告诉她,脑梗后的3到6个月是黄金康复期,只有尽早进行科学干预,才能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抱着一丝希望,李女士来到医院康复医学科。

8月27日,李女士刚入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赵传刚就带领团队对她进行了全面评估。评估结果并不乐观:右侧上肢肌力仅1级,只能轻微收缩,连主动抬臂都做不到;右侧下肢肌力同样只有1级,仅能轻微活动,没有任何支撑力;她无法自主翻身、坐起,更别提站立,手部也完全没有抓握动作,属于极重度功能障碍。

针对李女士的病情,康复医学科迅速组建了专项治疗组。团队结合李女士的年龄、身体基础状况、脑梗部位以及恢复潜力,借鉴科室过往成功康复案例的诊疗经验,为她制定了“先唤醒功能、再强化能力”的个性化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用精准施策打破康复僵局。

治疗初期,考虑到李女士肢体肌力极低,团队首先开展“被动激活”治疗,为后续功能恢复打基础。西医方面,康复治疗师李忠新每天为她进行右侧肢体关节活动训练,手动辅助完成屈伸、旋转动作,有效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同时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通过低频电流精准刺激右侧下肢肌肉群,唤醒神经兴奋性,帮助肌肉逐步恢复收缩能力。中医辅助也同步跟进,融入中医针刺疗法,对上肢穴位进行温和刺激,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再次评估时,李女士的右侧下肢肌力已经提升至2级,能自主完成轻微屈伸动作,为后续训练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李女士肢体功能初步恢复、配合度显著提升,康复团队调整方案,进入“主动强化+中西医协同”阶段,重点攻克“独立行走”这一核心目标。下肢功能训练上,团队先让李女士借助站立架练习站立,并全程在旁保护,指导她调整站姿、控制身体重心;等她能稳定站立后,再过渡到平行杠内行走训练,逐步掌握正确步态;当评估确认李女士下肢支撑力达标后,团队大胆尝试撤去所有辅助,让她练习独立行走,并实时纠正她的步态偏差,避免因动作不当引发二次损伤。

在帮助李女士突破行走障碍的同时,团队也十分重视她的手部功能恢复。康复治疗师顾越借助专业的康复训练仪器,指导李女士进行手部抓握等练习,还搭配弹力带辅助开展上肢抬举训练,结合患者情况每日进行适用性训练,助力李女士逐步提升手部力量。治疗过程中,团队始终关注李女士的身体反应,担心她长时间训练后肌肉酸痛,每天安排一次中药熏洗与肌肉放松按摩,既缓解了不适,又保障了训练效果的可持续性。

最新评估结果显示,她的右侧下肢肌力从1级提升至5级,完全摆脱辅助器械,能独立行走50米以上,步态稳定且没有明显不适;右侧上肢肌力提升至4级,能自主抬举到胸前,完成抓握动作。

目前,李女士仍在院接受后续康复治疗,康复团队已经为她制定了新阶段的目标:进一步提升手部抓握力度,争取实现用右手独立进食;强化下肢行走稳定性,延长独立行走距离,同时加入上下楼梯训练,为出院后回归正常生活做好准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张丽娜 通讯员|李照起 徐莹 编辑|张丽娜
审核|滕璐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