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振
随着多地官宣今秋起试行中小学“春秋假”,近日,广东佛山、浙江宁波等多个城市的学校陆续发布放假通知,将春秋假安排在周三周四周五,与周末两天衔接,形成5天假期。春秋假的走红,既承载着对素质教育的期待,也折射出社会对更优假期生态的渴求,但要让这份政策善意真正落地,还需打破 “教育系统独舞”的困局。
春秋假的价值,早已超越“多放几天假”的表层意义。从教育规律来看,在学期中段插入3-5天假期,能有效切断学生疲劳感的累积,让学生从连续的学习中获得缓冲,积蓄能量迎接下半学期的挑战。从学生成长来看,春秋假的设置为学生的课外实践提供了时间,可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自然、开展课外实践,丰富孩子们的视野。从社会发展来看,假期也成为激活消费的“金钥匙”。比如,今年春假期间,黄山风景区接待的杭州游客同比增长92%,每名免票青少年平均带动1.63名成年人入园消费,有效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然而,背后存在的隐忧同样不容忽视。就家庭而言,当下,“孩子放假我上班”的现实困境往往让很多双职工家庭陷入两难:要么咬牙承担高价托管费,要么将孩子托付给年迈长辈,更甚至只能让一些低年级的学生独自留在家中。这警示我们,没有配套支撑的春秋假,很可能从“减负福利”异化为“家庭渡劫”。而对学校来说,作为政策的执行者,也面临着“授课时间被压缩”和“教学任务不减轻”的矛盾,这就使得一些学校为了“赶进度”而不得不加快教学速度,导致学生在知识的消化吸收上受到影响。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构建协同的生态系统。就学校而言,作为政策执行的前端,要精细规划好课程设置,将春秋假纳入学期整体教学计划,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推行单元整体教学等方式,确保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减轻放假带来的进度压力。就家庭而言,要积极转变观念,打破“唯书本学习”的观念,并积极承担好“第一责任”,利用好单位的带薪休假制度,争取在孩子的春秋假期间安排自己的假期,创造宝贵的亲子共处时间。社会层面,更要构筑强有力的保障“支撑网”,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资源的优势,主动承担社会教育的功能;同时积极发动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等社会志愿者力量,为周边家庭提供“家门口”的看护和教育服务。
春秋假绝非简单的假期增减,而是一场涉及教育理念、消费模式、社会服务的系统性变革。期待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形成合力后,春秋假成为孩子们一份宝贵的成长礼物。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