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化的困惑
□王立新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引领世界潮流,特别是智能化的不断普及推广,让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受益良多、便利多多。可以说,现在一部手机几乎能“摆平”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大大减少了过去各种“排队”的麻烦。但我作为一名即将退休的“准老人”,近期接连遇到几桩“智能化的困惑”,想必不少中老年人也会有同感。

困惑之一
本月14日晚九点多,我收到运营商发来的信息,称手机本月订购的流量已用尽,建议尽快充值购买流量,以免影响正常使用。我立即在线花费30元,购买了为期14天的30G流量。可到了次日午后,手机突然无法上网。我查询后发现,流量仍剩余20多G,于是拨打客服电话,却只有智能语音回复——听了半天也没弄明白问题所在,只好直奔营业厅。
营业员查询后确认我确实还有剩余流量,猜测可能是手机出现故障,建议我去维修店检查。就在这时,我接到了外地家人的电话,说她的手机也无法上网(我们使用同一套餐)。尽管我不相信两部手机会同时出故障,但还是去了两家维修店,可店家都表示手机没有问题。
无奈之下,我再次返回营业厅,让营业员用我的手机拨打客服电话。没想到,智能语音回复他也听不太懂,随后转至人工客服,才得知我的手机套餐流量本月超过了某项限额,后台已将我的上网功能关闭,需重新申请开通才能使用。最终,营业员帮我申请开通后,手机才恢复了上网功能。
运营商这么做,或许是出于好意,担心客户上网费用失控,但理应更及时、明确地告知客户。况且是在我仍有剩余流量的情况下,擅自关闭上网功能,实在不妥。之后,运营商曾跟踪询问我对服务是否满意,我表示不满意。后续虽有人工客服多次与我沟通,但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困惑之二
同样是在本月的一个晚间,我想调整某银行的理财产品,登录手机银行时,输入密码后突然要求进行刷脸识别。我按照提示完成了闭眼、张嘴、摇头等动作,却始终无法通过验证,系统提示我更换登录方式。可当我尝试另一种方式登录时,系统又提示“已登录”,却始终无法进入页面。如此反复操作了三四遍,还是没能登录成功。
我只好拨打银行客服电话,对方表示我的银行卡没有问题,也不清楚登录异常的原因,建议我关闭手机后重启,再尝试登录。我按此方法操作,才终于登录成功。后来,银行客服打电话询问我对服务是否满意,我便提出疑问:我明明是按照自己原先设置的登录密码操作,为何非要引导我进行刷脸验证?而且确实是本人操作,却无法通过验证,实在难以理解。客服问我有什么诉求,我说希望得到道歉。又过了好几天,才有一位客服人员打来电话表达歉意。
说起刷脸验证,前些年家里有老人需要进行相关验证,由于老人听力和反应能力都不太好,也是折腾了半天都没能通过。
困惑之三
近日,某供热公司通知缴纳暖气费,同时在网上公布了在线缴费方式。我按照指引输入相关信息,在某个环节中,系统设置了A、B两家银行的入口。我没有A银行的银行卡,便选择了B银行入口,可无论怎么操作,都无法进入缴费系统。
没办法,我只好直接前往供热公司的客户服务大厅。工作人员让我打开微信,再次找到A、B银行的端口页面,然后让我点击A银行入口。我连忙说明自己没有A银行的银行卡,工作人员却说“没有也得点A银行”。我半信半疑地点击后,果然成功进入系统,完成了缴费。可如果不是专门跑一趟营业厅,我怎么会知道需要这样“非常规”的操作呢?实在让人无奈。
类似这样的遭遇,我也常听身边的中老年朋友提起,情况不尽相同,但困惑却是相似的。
不得不说,各类智能化服务确实是件好事,既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也免去了客户不少“跑腿”的辛苦。但过度依赖智能化,却可能让不少中老年人难以适应。建议各服务行业充分考虑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的现实,以及广大群众知识水平存在差异的客观情况,进一步优化智能化服务的程序和环节;同时,也要保留必要的人工服务力量,不能“一智了之”。
当然,中老年人也不应“躺平”放弃,而是要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努力跟上社会智能化发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不落后、不掉队,更好地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