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腰疼得直不起身,巡房医生当场检查、开方,转身进病房就扎上了针灸,连楼门都不用出,这服务太贴心了。”10月22日,在祝阿镇康养服务中心,老人徐同河一边接受中医理疗,一边竖起大拇指。
这温暖的一幕,正是齐河深耕医养结合事业、破解养老服务难题的生动缩影。“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病有所医”是万千老年人的共同期盼。齐河积极探索卫生院、敬老院“两院一体”运营新模式,通过医疗与养老资源的深度整合,实现医养“一站式”服务,绘就晚年生活幸福图景。

“养老地就能看病,
住着格外踏实”
把卫生院“搬进”养老院,是祝阿镇康养服务中心备受老人好评的创新实践。2023年,该中心腾出680平方米空间打造标准化医疗专区,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多普勒超声等常规检查项目一应俱全,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理疗服务随时可享。12名专业医护人员组成的诊疗团队专业守护,从问诊检查到取药报销,全流程“一站式”办结,彻底改变了“养老地缺医疗、就医地跑断腿”的困境。“以前犯哮喘、心脏不舒服,还得坐车去十多里外的医院,折腾一次就浑身乏力。现在好了,医生每天来康养中心巡诊,输液、拿药都不用挪窝。”正在医疗专区输液的董学勤脸上露出笑容,“养老地就能看病,在这里住着格外踏实。”
如果说祝阿镇“院内设医”是资源整合的范例,安头乡“连廊连心”则是空间优化的创新。一条十多米的连廊,将原本独立的敬老院与卫生院紧密相连。

“这条连廊不光方便,关键时刻能救命。”72岁的郝象新回忆起去年夏天的场景,仍心有余悸。当时他突发胸闷憋气,护理员立即通过连廊把他推往卫生院,刚到检查室他便晕倒在地。医护人员迅速展开抢救,心肺复苏、吸氧、心电监护,短短几分钟就稳住了病情。“再晚一分钟后果不堪设想。”安头乡康养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静谈及此感慨道。
如今,康养服务中心一楼东侧设置了老年病房,医护人员上门巡诊,药品直接配送至床头,出院时还能实现床旁结算。“生病了就在楼下住院,病好了上楼回房间,太便利了。”郝象新说。
除了这两种模式外,针对没有敬老院的8个乡镇,齐河整合卫生院现有资源,通过新建或改建康复楼,成立标准化康养服务中心,推动卫生院从“单纯医疗”向“医养结合”转型。“‘两院一体’模式精准破解了三大关键问题:打破卫健部门医生异地执业的政策壁垒,补齐民政部门‘管养不管医’的服务短板,解决老年人看病转院不便、报销烦琐的现实难题。”县卫健局医养健康产业股股长尹珉解释。
“一人一策”专业护理
破解家庭照护痛点
除了医疗救治,疗养康复同样是老年健康保障的重要环节。“高血压、糖尿病、偏瘫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的甚至因病长期卧床。日常的看护照料让家属分身乏术,一旦出现急病,更是难上加难。”尹珉表示,通过实施“两院一体”管理模式,康养中心可以解决家庭在照料老人时遇到的痛点与难点。
“201床每日监测血压,202、205床每日监测血糖,216床按时胰岛素注射……”在九如城康养服务中心服务站的护理排班表上,红色标记的特殊护理事项格外醒目。为实现专业照护,九如城康养服务中心组建了20余人的多学科医护团队,涵盖内科、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等领域。医疗专区内,制氧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像插胃管、尿管、气切管的老人,我们的医护团队能提供更规范的护理。”护理部负责人窦玉翠介绍。

“要不是来到这里,爷爷现在不会有这么好的状态。”每次来九如城康养服务中心探视,徐爷爷的孙子都要重复这句话。两年前,徐爷爷入住时处于重度昏迷状态,家属从医院接出后缺乏专业护理能力,便将他送到了九如城康养服务中心。老人一来,医护团队迅速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通过针灸刺激神经、按摩放松肌肉、低频脉冲辅助康复等多种手段,3天后老人竟恢复意识,一个月还能下地行走了。
乡镇敬老院的特殊照护能力也实现质的跃升,老年医学科、康复治疗科等专业科室相继完善,安宁疗护病房逐步增设,为老年群体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在老人入住之初,医务人员还会开展健康状况、心理状态及家庭情况的综合性评估,为老人量身定制看护、医疗、康复“一人一策”个性化方案。
在祝阿镇康养服务中心,50多岁的颜世刚正摇着轮椅慢慢溜达。谁能想到,此前他因脑梗瘫痪在床,长期无法自理。入住康养服务中心后,除了享受到穿衣洗漱、修剪指甲等日常照护外,护理员还定期陪他在康复器械上做下肢训练,配套的中医理疗更加速了身体康复。“以前在家照顾,光喂饭、翻身就忙得团团转,哪顾得上康复训练。”颜世刚的家属坦言,康养中心的专业服务解决了家庭照护的“痛点”。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康养中心的工作人员还帮助其申请了长护险,进一步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多彩活动添趣
康养时光其乐融融
“大家都休息好了吗?我们再来做一遍!”10月24日上午,九如城康养服务中心活动厅内传来阵阵音乐声,社工正带着老人们做音乐律动,只见30多名老人跟随社工舒展身体,时而摆手,时而摇头,不亦乐乎。
“美好的一天从手指操和音乐律动开始,这已成日常。”社工魏亚楠介绍,在做好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的基础上,他们十分注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为此组建了社工团队,策划文化活动。团队每周策划一次集体活动,每逢节日,还会组织相应的特色活动。

音乐律动过后,81岁的田爷爷回到房间拿起了心爱的二胡,很快,房间内便传出悠扬的旋律。田爷爷是这里有名的文艺积极分子,爱好唱歌,还会拉二胡,每逢有文艺活动,舞台上总少不了他的精彩表演。“以前都是闷在家里拉给自己听,来到这里,反而有了上台的机会。”田爷爷说,在这里,他还找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歌友”,兴致来了,大家就会聚在一起练练嗓子,“日子越过越精彩哩!”
“邵奶奶是个热心肠,每次组织活动她都会主动搭把手,还特别乐意配合我们拍摄搞笑视频;杨奶奶患有抑郁症,我们每次组织活动都会邀请她,入住一年多来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萧爷爷爱种菜,把我们的小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谈起老人们在康养服务中心的精神生活,魏亚楠如数家珍。为了方便老人开展娱乐活动,中心配备了书吧、棋牌室以及投影设备供老人们使用,全方位满足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午休过后,安头乡康养服务中心也热闹起来。下棋、打牌、敲大鼓,老人们各得其乐。刘静架起手机,带领几位老人兴致勃勃地拍摄秧歌视频。中心内,各类健身器材与文娱设备逐步完善,各功能区域划分清晰、布局合理。“我们每逢节日,都会组织活动,像今年中秋的文艺演出,就是由老人与护理员自编自导自演。此外,我们还会不定期邀请志愿者前来,开展太极拳培训、棋牌竞技、电影放映、书法绘画交流等休闲娱乐活动,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充实又有滋味。”刘静介绍。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王岳琪 钟伟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