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栏目报道:硕士夫妻 平原种田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广大农村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正在为实现中国梦汇聚强大的青春能量。

·故事一


↑杨春雷(右)和卜璐璐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农场的农机库中合影(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今年29岁的杨春雷,2018年6月硕士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其妻子卜璐璐今年27岁,2018年6月硕士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蔬菜学专业,二人均任职于山东鲁望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一同管理着4000亩耕地,主要种植的是小麦和玉米。
杨春雷夫妇被当地人称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农场主”。每年播种季节,他们会利用所学,测算播种量,按照科学方法合理播种;农忙时节,他们每天都去田间查看,监测病虫害状况,记录相关数据,利用农学专业知识对数据进行测算,及时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他们引进水肥一体化高科技设备、低温循环式谷物干燥机以及其他多功能收割机、播种机等设备,极大地提高了耕作和收获效率。
杨春雷夫妇认为,先进的农业科技能够改善传统的作业方式,不断提高生产品质。他们相信,未来我国的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高科技农业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的农场里,杨春雷(右)和卜璐璐在烘干车间查看引进的高科技设备——低温循环式谷物干燥机(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的农场玉米地里,杨春雷(右)和卜璐璐查看玉米的长势并监测病虫害状况(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故事二


在沭阳县新河镇新槐村,张炎在花卉大棚内查看月季花长势(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今年30岁的张炎是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新河镇新槐村的一名花农。
沭阳县种植花木历史悠久,张炎的父母曾从事月季种植。受此影响,2012年大学毕业后,张炎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返乡创业做起月季生意。剪枝、扦插、浇水、施肥、洒药……每一道工序张炎都一丝不苟地完成。
2016年,他开始利用网络平台对月季进行推销,销路大幅拓宽。张炎家的月季种植面积从最初的不足十亩扩大到现在的约一百亩,年销售额达100万元。同时,他还将种植月季的经验分享给附近的村民,帮助他们创业增收。张炎表示,要持之以恒地奋斗,做一个有知识、有技术、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新型青年农民。


↑在沭阳县新河镇新槐村,张炎在花卉大棚内给月季花浇水(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鹏飞 摄


↑在沭阳县新河镇新槐村,张炎(左)在育苗棚内和哥哥一起查看月季花幼苗长势(8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任鹏飞 摄

·故事三:


王卫花在葡萄园中采摘葡萄(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今年40岁的王卫花是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魏寨街道老凹庄村人,她种植葡萄已有十年。
大学毕业后,王卫花曾在西安工作。2010年,怀着对家乡的感情和干事创业的决心,王卫花带着全部积蓄返回老凹庄村种植葡萄,并成立果优特种植专业合作社。创业初期,天灾和病虫害曾给王卫花造成巨大损失,不服输的她一边总结教训,一边努力提升葡萄品质,咬牙坚持了下来。
如今,王卫花的葡萄园已有20多个品种,发展客户1000多人,带动村民发展葡萄种植近1000亩,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帮扶贫困户43户。
“农业是我毕生的事业,我会一直走下去,让故乡充满葡萄的芬芳与甜蜜。”王卫花说。

王卫花在葡萄园采摘葡萄(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王卫花(左一)在葡萄园内向客户介绍不同的葡萄品种(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故事四:


李琛璨(中)拿着农家酱和酱菜站在生产车间院子里(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李琛璨是黑龙江省巴彦县万发镇兴北村的一名“80后”农民。大学毕业后,她进入北京一家电商公司工作,学到了网店运营知识,同时萌发创办网站的想法。
2014年,李琛璨发动家人,开了一家专卖东北农副产品的网店,取名为“小样儿的春天”。为打开市场,李琛璨自主学习关于网店维护的知识。她从乡亲们那里采购自家院中种植的“纯绿色”食材,还雇用了11名老乡帮忙打理网店。“去年我与兴北村15户贫困户签了种养殖协议,帮助村民创收。”李琛璨说。
从“小打小闹”到规模化经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李琛璨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小店内现有农家酱、腌菜、饭团子、粘豆包、手工大煎饼、笨榨豆油等200种食品,2018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不仅如此,她还在村里盖起了300平方米的食材加工车间。下一步,李琛璨打算建造晒场、速冻库和咸菜场,扩建生产车间,作为当地“妇字号”电商创业项目发起人,她还打算和姐妹们一起,打造“家庭厨房”“健康餐桌”等产品。

李琛璨(中)在车间中与工人们一起用午餐(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李琛璨(左二)与工人在生产车间准备查看酱缸中的大酱发酵情况(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故事五:

郭旗展示养殖的多宝鱼(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今年31岁的郭旗是辽宁省盖州市西海街道庄林村村民,201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后,她在一家建筑设计院工作了一年,随后辞职和爱人回到老家,2011年开始了养殖多宝鱼的创业历程。
养多宝鱼的艰辛出乎郭旗的预料,不仅要从头学习养殖知识和技术,还要承担起亲自喂鱼、刷池子、洗料喂食等一系列工作。刚开始的时候,胳膊经常疼得抬不起来,对于多年没有干过体力活的郭旗来说,着实有些吃不消。但郭旗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才对得起初心。
“只要奋斗,扎根农村大有作为。”郭旗说。如今,她家的多宝鱼养殖厂已经在辽宁盖州、绥中和河北昌黎建设了三个养殖基地,年产多宝鱼200多万斤,还拓展建设了海参圈养殖海参,带动了100多位农民在家附近就业。

郭旗在鱼棚擦去溅在脸上的水滴(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郭旗和爱人坐船查看海参养殖情况(9月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