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楠楠
近期,哈尔滨、扬州、威海等地学校陆续推出“妈妈食堂”,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与好评。食堂通过引入学生家长作为工作人员,让他们从食材采购到烹饪加工全程参与,既保障了学生餐食的安全与营养,也让孩子们在校就能品尝到熟悉的“妈妈味道”。这一做法不仅守护了“舌尖上的安全”,更传递出教育服务的温度与人文关怀。
“妈妈食堂”之所以广受欢迎,关键在于它精准回应了广大家长对学生食品安全的普遍关切。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食材来源、加工透明度、营养搭配等始终是家长心头牵挂。而在“妈妈食堂”中,超过半数的员工为在校生家长,他们深度参与食材筛选、烹饪监督、营养搭配与环境卫生管理,相当于为校园食品安全加上了“双重保险”。这种“自己人管自己饭”的模式,不仅从源头上化解了食品安全隐患,还为部分陪读家长提供了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校园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味道。
“妈妈食堂”的另一重意义,在于它有效打通了家校协同育人的“最后一公里”。传统食堂管理多为“校方主导、家长旁观”,信息壁垒容易引发误解。而“妈妈食堂”将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共建者”,使单向管理输出升级为双向共建共管。家长在亲身参与中,既能理解学校在餐饮保障上的努力,也能直观了解管理流程,从而有效消弭隔阂、增强互信。此外,家长以“妈妈”身份投入烹饪,将亲情融入日常餐饮,让学生在就餐中感受关怀,提升了在校生活的幸福感,也为家校协同育人奠定了更坚实的情感基础。
“妈妈食堂”更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群众参与式”的创新样本。其核心逻辑在于将服务对象转化为治理力量,实现公共服务的共建共治共享。通过赋予家长参与权与监督权,“妈妈食堂”不仅破解了管理难题,也激发了家长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构建起“学校引导、家长参与、学生受益”的良性机制。这一模式具有较强可扩展性,可延伸至社区养老、儿童托管、公共设施维护等领域,通过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实现治理成本降低与治理效能提升的双赢。
“妈妈食堂”虽是一项小微创新,却生动体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理念。它从一餐一饭入手,以小切口推动大民生,在守护孩子健康、传递教育温度的同时,也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有益探索。期待这样的暖心实践能在更多领域落地生根,让群众智慧与基层创新共同赋能美好生活。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