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淑德
金秋的齐鲁大地,各地的市集正翻涌着不一样的暖意。“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这三大品牌市集,在传统根脉与时代活力的交织里,织就了一幅城乡共兴的鲜活图景。
传统市集的“破圈”,不止于简单添新,而是让老技艺找到当代的“活法”。黄河大集的非遗区里,剪纸艺人的银剪游走间,鲤鱼跃浪的传统纹样里嵌进了现代城市剪影,一张张剪纸成了“能带走的齐鲁记忆”;石磨碾转时,熬煮的麻汁泛着琥珀光,铜勺敲罐的“当当”声裹着香气漫开,引得路人忍不住驻足尝鲜。这些场景里,创新设计让老手艺真正“走进了日常”,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能摸、能尝、能带走的生活物件。
运河大集的巧思,藏在古商贸与新需求的交融里。德州梁子黑陶的展位前,游客围坐成圈,指尖裹着陶土跟着匠人揉、捏、拉,原本遥不可及的非遗技艺,变成了能捏出纹路的生活体验。更贴心的是,市集里搭起了“乡村特产直达车”,聊城的阿胶枣、济宁的酱菜从地头直接摆上城市人的餐桌,没有中间环节,新鲜又实惠。这种“守着老味道、加了新服务”的模式,让运河畔的老市集,既存了古商埠的烟火气,又多了现代消费的便捷感。
海洋大集的新意,在于把“蓝色资源”挖得更透。威海的海集上,刚靠岸的梭子蟹、扇贝还带着海腥气,大厨就在市集旁支起灶台,清蒸、辣炒随点随做,咬一口满是大海的鲜甜。烟台的海集更会“玩”,春季赶海、夏季品鲜、秋季晒渔货、冬季办渔灯节,“季季有主题”的活动让海洋特色不只是“吃”,还能看渔歌展演、买渔家文创。这样的海集,把“靠海吃海”的老传统,做成了有体验、有文化、有记忆点的“蓝色消费IP”。
三大市集的联动,远不止“1+1+1=3”的经济效应。“线下逛集+云端直播+线上下单”的模式,让市集突破了街巷的边界——莒县的下乡展销里,城里人带着孩子认农作物,村里人借着市集卖特产,买卖间多了份城乡邻里的熟络;淄博东东峪村的直播间里,村支书围着灶台炒大锅菜,镜头里的烟火气引着网友“组团来村里赶集”,线上流量真真切切变成了帮农销货的“钥匙”。这些尝试表明,新时代的市集早不是单纯“买卖东西的地儿”,而是让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纽带”。
深秋的风拂过市集的摊位,游客鼻尖萦绕的不只是食物的香气,还有老手艺的温度;耳边听见的不只是喧闹声,还有传统与现代碰撞的轻响。它们是齐鲁人把老传统过成新生活的证明,是这片土地在守正创新中,写给时代的“烟火答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