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任务,在我市文化文艺界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文化消费潜能,扩大文化传播力,为强市建设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的力量首先在于思想的引领力。“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文霞表示,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扎实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纲领。“十五五”时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持续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全会围绕“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十四五”期间,我市正式实施《德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起草《德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成立德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动形成文物保护合力。目前,全市拥有不可移动文物点566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作为文物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文物的不可再生性,让千年文脉在科学保护中延续。

同时要把握发展机遇,创新文物活化利用,彰显城市文化的‘根’和‘魂’。”市文旅局文物科科长李晶晶说。

我市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推进智慧文旅体系建设,目前全市4A级旅游景区均实现门票线上预约、客流统计等基础智慧化服务。“我们将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凝聚各方资源,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全面重塑文旅产品的创作、呈现、传播与消费方式,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持续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繁荣文化产业注入强劲动力。”市委宣传部文改办主任岳晓蕾表示。

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塑造精神、凝聚人心。全会提出,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市成功创作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其中杂技剧《山水国潮》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音乐剧《兵出渤海湾》赴新疆巡演,舞台剧《大河上下》入选“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让我们明晰前行方向,也更真切感受到文化事业的根基在群众。”市杂技团团长付开飞介绍,“我们将深入挖掘德州特色文化内涵,紧贴时代脉搏,加快创作一批彰显时代精神的演艺精品,讲好德州故事,铸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

“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发展,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释放旅游消费潜力。其中,乐陵市依托乐陵影视城,构建“影视+文旅”顶级IP,引发社会关注。“乐陵既有‘中国金丝小枣之乡’的农耕文化底蕴,又有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基因,打造的乐陵影视城进一步丰富了文旅业态,这些都是我们发展文旅的宝贵财富。我们将把红色传承、绿色发展与影视文化创新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性文旅产业链条,加快完善服装、道具、群演、影视制作、剧本创作、衍生品开发等配套业态,将乐陵打造成为全域‘影视+文旅’标杆城市,让乐陵的红色故事、枣乡风情、影视魅力走向全国。”乐陵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旅局局长刘忠介绍。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马乐 通讯员|张梓琪 编辑|高玉梁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