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德州,天高云淡,宾客盈门。11月3日上午,“2025黄河—湄公河交流周暨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山东行”正式拉开帷幕,来自东盟国家驻华使节、湄公河流域地方政府代表、东盟商协会、中外企业及学界嘉宾齐聚一堂,共话合作。

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林峰海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山东作为中国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密切、人文往来频繁。2024年,山东与东盟进出口额达6890.6亿元,东盟已成为山东最大的区域贸易伙伴。
德州作为山东对接京津冀的“北大门”及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持续深化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成效显著。2024年,双方贸易额达175亿元,同比增长25.8%,东盟已跃升为德州第一大贸易伙伴。
签约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德州市与柬埔寨班迭棉吉省签署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协议,推动两地合作进入新阶段;《共建德州市海外知识产权保护马来西亚公共服务站协议》同步签署,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知识产权保障;黄河—湄公河对话秘书处成立,进一步凝聚沿黄省(区)合力,推动沿黄省(区)与湄公河国家地方政府间对话交流;《黄河—湄公河对话德州倡议》也在现场发布,为未来合作规划了清晰路径。
交流环节中,老挝代表表示,中老铁路已成为区域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2025年上半年货运量已达370万吨,这条铁路不仅缩短了物流时间,更拓宽了合作空间”。泰国代表结合实际案例,阐释RCEP生效后带来的产业链协同效应。印尼代表则聚焦数字消费与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其前瞻性观点引发热议。
“作为农业大市和工业城市,德州拥有联合国分类的41个工业大类中的33个,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副市长陈海明在推介中表示,德州正全力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支点城市,逐步构建起“陆海空铁”立体物流网络,通过青岛港、黄骅港海铁联运班列,德州货物48小时可达东盟主要港口,物流成本较散货运输降低15%。

宁津县农业机械制造产业协会会长杨炳铎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宁津农机”区域公用品牌。经过50多年发展,宁津现有整机生产、配件加工企业400余家,产业产值近29亿元,产品涵盖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等8个大类上百个品种,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产品远销南亚、中亚、非洲、美洲等地。
老挝国家工商会驻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王飞发言时表示,中国企业“抱团出海”应充分用好中老铁路这一通道优势,布局东南亚市场,“该通道不仅是进入东南亚近3亿人口市场的重要走廊,更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中国越南商会会长茶楣分享的一组数据让在场嘉宾印象深刻:2024年,中越双边贸易额达2606亿美元,越南已成为中国在全球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已签署19项自贸协定,是东盟中自贸网络最广的国家之一,为中国企业通过越南进入北美、欧洲市场提供了重要平台。
“通过了解多家企业,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德州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自身发展的成功路径。”泰国前上议员、泰国七世王学院大学生基金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道诺·苏提尼帕潘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德州,健身器材产业已实现了从零部件到成品的全产业链生产,堪称经济发展的优秀范例。”
这场跨越山河的对话,不仅深化了沿黄省区与湄公河国家的友好关系,也为企业搭建了务实合作的桥梁。德州以最大的诚意向各界发出邀请,期待与各方携手共进,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从黄河之滨到湄公河畔,合作之声正汇聚成发展的强音,共同谱写协同发展新篇章。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董天力 姜伟 路龙帅
编辑|黄晓龙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