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产业 文旅焕新颜 | 德州市以文化科技融合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11月1日至4日,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链“AI赋能产业链协同”推进对接会在夏津县隆重举办。作为活动的亮点环节,11月3日晚,德百旅游度假村德影城多宝楼广场星光熠熠,“桑莎杯”AI设计决赛走秀精彩上演,参赛选手将AI技术与时尚创意、本土文化深度融合,通过一件件兼具科技感与艺术性的作品,展现了文化科技碰撞的无限可能,也为德州深化文化科技融合实践写下生动注脚。

近年来,德州市锚定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将文化科技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文化事业深度融合。此次省级纺织服装产业链对接会落地夏津,正是德州以科技赋能特色产业、以文化激活产业价值的缩影。依托“两河文化”底蕴,德州市深化“科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了一批标志性项目。11月1日开馆的“两河潮生”VR沉浸数字化体验馆副馆,通过互动投影、VR技术让千年运河盛景与名贤故事可触可感,主馆即将于12月开放,将带来全感沉浸式文化体验,成为德州文化科技融合的新地标。

作为德州文化科技融合的核心阵地,夏津县立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核心资源,以“一核引领、三翼支撑”发展模式为指引,将数字技术全面融入农文旅融合发展全过程,推动黄河故道农业文化旅游体验项目提质升级。2025年1-8月,夏津县已接待游客245.3万人次,综合旅游总收入达14.7亿元,年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双向共赢。

同时,夏津县以科技完善文旅配套,投资3200万元新建3384平方米游客服务中心,升级15.83公里观光路与卫运河“文化体验廊道”,串联古桑树群、德百温泉小镇等核心景点,构建起“快旅慢游”智慧旅游体系。桑黄智慧园区、鱼菜共生循环农业产业园区等特色项目,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生产、科普、旅游一体化发展,其中桑黄智慧园区成为全国最大桑黄科普园,循环农业园区则打造了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农业生产模式,让农业旅游更具科技含量与生态价值。

影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成为夏津文旅的一大亮点。德百文旅影视城打造9大主场景、252个细分场景,已拍摄多部短剧,并将开发“露营影境之旅”和VR实景演艺项目。借助“跟着影视游德州”计划,夏津成功实现从“取景地”到“目的地”的转变,让游客从“看影视”变为“入剧情”,推动影视流量向消费增量高效转化。同时,夏津深挖黄河文化、古桑文化等五大内涵,通过“节庆联动+遗产活化”让文化“活”起来,连续18年举办椹果生态文化节,创新“梨花节、槐花节、椹果节”三节联动模式,形成“春赏花、夏采果、秋研学、冬民俗”的四季文旅品牌,配合“文化寻踪”等六大主题线路,让600年古村前屯村变身“网红打卡地”,让非遗展演、文创展销等文化体验通过数字传播触达更广泛受众。

从AI设计的时尚绽放,到影旅融合的沉浸体验,再到智慧农业的生态赋能,德州市正以文化科技融合为纽带,持续深化农文旅资源整合,让“两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大活力。下一步,德州市将继续强化科技赋能与创新驱动,推动文旅产业从“资源叠加”向“价值共生”跨越,为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岳晓蕾 刘明晓 靳立恒
编辑|王子梁辰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