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换服务,能人当主理:齐河让文化书院活力满满

清晨,伴着舒缓音乐,居民跟着“社区主理人”李元海练太极拳;上午,老年大学里戏曲悠扬,票友们字正腔圆;下午放学后,孩子们在社区文化书院写作业,辅导教师一旁答疑……晏城街道永祥社区文化书院的鲜活实践,成为齐河新时代文明实践以文化服务全民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齐河以公益为底色,联动各方力量,引入市场活水,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共建”格局,让基层涌动着蓬勃文化活力。

公益为核筑根基

自我造血焕活力

包饺子、聊家常,歌舞表演轮番助兴……10月29日重阳节当天,晏城街道永嘉、绿城社区联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饺子宴”,邻里们围坐在一起擀皮儿、包馅、欣赏演出,欢声笑语间让这个温馨的传统节日透着浓浓的文化味儿。

“这次活动是社区工作者、居民和辖区商铺的共同成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郝阳阳坦言,活动条幅出自“社区能人”的毛笔书法,饺子馅料由“文化合伙人”赞助,面粉、水果是热心居民自发提供,文艺演出则是社区艺术团自编自导的节目。“永嘉社区在探索文化书院建设中,通过发动各方资源,实现自我造血、自我服务。”她解释。

公益性是齐河各社区文化活动的鲜明标签,而“文化合伙人”“社区能人”等新兴力量则是关键支撑。近几年,永嘉社区广泛发掘有特长、热心公益的居民组建“社区能人”队伍,引导他们发挥书画、歌舞等专长参与文化建设;同时与辖区商户、企业签订“文化合伙人”协议,目前已有四十余家。社区还以“一小区一特色”为导向,先后组建艺术团、民俗社、健身操队、老年足球队等常设队伍。

今年以来,社区开展邻里百家宴、元宵宴、时光照相馆、公益市集等公益性文化活动120余场次,覆盖辖区80%以上家庭。

这种“自我造血”的文化活动模式不仅活跃在重要节点,更渗透到社区文化建设的日常。这几年,文明实践课堂、青年夜校、老年大学等文化课堂在齐河各社区成为“新潮流”,覆盖老中青幼全龄人群,而“有场地,有老师,还不花钱”的公益属性,成为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加入的重要原因。

10月28日下午,晏北街道阳光社区光澜书院舞蹈室内传来阵阵音乐声,老年大学舞蹈班的学员们正对着镜子练习新学的广场舞,老师王秀云逐一为大家纠正动作。阳光社区专门打造了综合性文化平台,包含艺术培训空间、图书借阅室等功能区域,面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并且专门邀请了社区“广场舞能人”王秀云担任老年大学舞蹈教师。

“过去我都是自备音响在室外广场上跳,冬天冷夏天热,人员也不固定。现在,时间、场地固定,配套设施也齐全,居民们参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开学3个月学员就从10余人发展到了30多人。”王秀云笑着说,“过去图个乐呵的事现在当成正经事儿干,教起来更带劲了。”

社区文化的活动彰显出的公益属性,离不开齐河坚实的文化惠民基础。近年来,齐河组建“旗燕”文艺、巾帼、科学普及等志愿服务队伍1100余支,吸纳“夏禹传统文化”“护航婚姻家庭”等10余家公益组织,面向老中青幼全龄人群开展全域化服务。通过“文化先行官”发掘培育“社区能人”、文艺骨干,建立艺术团、合唱团、民乐团、民俗社、书画社、摄影社“三团三社”,培育基层文艺骨干。同时引导专业文化人才下沉基层开班授课,让群众家门口就能实现“文化充电”的愿望。

资源置换搭桥梁

市场活水来服务

10月31日下午4点30分,永祥社区文化书院逐渐热闹起来,家长们陆续将孩子送到这里。“以前放学后,孩子不知道往哪送,现在送到社区,有专业老师辅导还不花钱,太方便了。”一位来送孩子的居民表示。

这样的暖心服务,源于齐河在文化书院建设中探索的“场地换服务”创新实践。“两年前我们就尝试开展课业辅导和寒暑假托管服务,但由社区工作人员兼任老师,专业度不足,管理起来也分身乏术。”永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郝萍坦言,今年得知一家专业托管机构寻找合适场地想扩大服务规模后,她便提出“场地换服务”的合作方案,双方一拍即合。社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间活动室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租,托管机构周末正常营业,工作日则由托管机构派驻老师为社区孩子免费辅导作业。

今年,双方联合开办的暑期托育中心大受好评。不同于普通托管机构单一的课业辅导,社区邀请“文化合伙人”“社区能人”加入,开设非遗体验、围棋、手工制作等趣味课程,一个暑假吸引了百余名孩子报名。而托管机构因租房成本降低,对社区孩子仅收取少量书本费和水电费,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对于空间租赁收入,永祥社区有明确规定:30%用于支付水电费用,70%用于开展公益活动。“既盘活了闲置空间,又让专业服务走进社区,还充实了公益资金,一举三得!”郝萍说。

同样的资源置换模式,在阳光社区同样收效显著。周六,阳光社区共享空间内,20余名孩子在舞蹈老师的带领下专注练习舞蹈基本功;周日,这里又摇身一变成为温馨画室,孩子们手握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美好世界。“我们将共享空间按时间段拆分出租给艺术培训机构,而入驻的艺术培训机构需以专业文化服务作为回馈。”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钱金金介绍。这些机构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专属优惠价格,还签约成为社区“文化合伙人”,每逢社区举办文艺汇演,机构会主动编排特色节目,并指导居民排练,助力活动圆满开展。“社区有闲置空间,机构有专业资源,通过这种资源互换,我们成功让艺术培训机构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实现了互利共赢。”钱金金表示,“公益性是本质,市场化只是让公益走得更长远的助推器。在社区文化书院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守住公益底色,让群众家门口享受文化服务,幸福越来越浓。”

群众领办唱主角

文化自治绽新颜

以公益初心联动市场力量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最终促成了人人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在永嘉社区“嘉和”文化书院,居民领办服务项目成为群众文化自治的生动体现。11月1日,5名编织社成员再次聚到“嘉和”文化书院手工坊。大家一边闲话家常,一边飞针走线。巧手翻飞间,带着花纹的精致帽子、绣着卡通图案的小巧婴儿鞋、一片片栩栩如生的玫瑰花瓣陆续成型。朱明霞是小区里有名的“编织达人”,她编织的玩偶和工艺品不仅款式新颖,细节处更是透着巧思,邻居们见了都赞不绝口,也因此吸引了周围有共同爱好的居民一起交流经验,大家经常主动相约开展编织活动。看到大家热情高涨,社区便支持让朱明霞领办了服务项目“好一个编织社”。

自从编织社成立后,成员们的积极性更高了。每当社区组织公益市集,编织社就会把亲手编织的作品拿去义卖,义卖所得资金全部用于走访慰问辖区内的孤寡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能把自己的爱好转化成服务社区的力量,为公益事业出一份力,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朱明霞说。

在永祥社区,“社区主理人”成为激活文化活力的新角色。“我们在发掘社区能人的过程中发现,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时间更充裕,在邻里间威信高,不少人还具备丰富的组织策划经验,能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强的主观能动性。”郝萍说,“我们把这类居民发展为‘社区主理人’,让他们牵头担任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带头人,带动大家一起参与。”

每日清晨天刚亮,永祥社区时代家园小区广场上便热闹起来。舒缓的音乐中,几十名居民列队站好,抬手、转身、弓步、按掌,在“社区主理人”李元海的带领下打起太极拳。李元海最开始在老年大学教授太极拳,随着参与人数越来越多,这项活动渐渐从社区组织转变为居民自发参与的文化日常。如今,每天早上,大家都会主动来到广场集合,跟着李元海练拳健身、交流心得。“在我们社区,很多文化活动都是这样起步的,最开始由社区搭台组织,久而久之形成氛围,最终实现群众自发参与、主理人带头引领的活动自治。”郝萍介绍道。

齐河始终坚持将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不断激发内生动力,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领办者。通过以点带面,鼓励更多社区挖掘居民特长,培育特色自治项目,推动形成人人愿参与、人人能参与、人人乐参与的群众文化建设新格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王岳琪  钟伟

通讯员|王业婷 孙华美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