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运行 | 我市城市防汛及配套设施信息化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11月5日,市城市管理局实施的城市防汛及配套设施信息化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正式转入常态化运行阶段。这不仅标志着我市在排水防涝智慧化体系建设中迈出关键一步,更意味着城市应对极端天气和内涝风险的能力实现了系统性跃升,为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注入了强劲动能。

本次验收通过听取项目汇报、现场系统演示、查阅技术文档、实地抽检设备运行状态以及多轮质询讨论,对项目的建设质量、技术先进性、数据融合能力及实际应用价值进行了全方位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系统架构科学合理;物联感知设备布设科学、数据回传稳定;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完全满足城市防汛日常管理和应急响应的实战需求,同意项目通过验收。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构建全周期智慧防汛体系

该项目自2024年启动以来,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战为目标,聚焦城市内涝“看不见、判不准、联动慢”等痛点难点,紧扣“汛前、汛中、汛后”三个关键环节,打造闭环式智慧防汛管理体系。

汛前预警准备:依托2200余套智能井盖、水位计、雨量计等物联设备,构建覆盖重点区域的感知网络。系统融合气象预报与实时监测数据,动态模拟积水风险,提前发布预警信息,自动推送至相关部门,实现隐患早发现、风险早研判、力量早部署。

汛中指挥调度:一旦出现强降雨,平台即时启动应急响应,整合市政、环卫等多方力量,实现“一张图”指挥、“一体化”联动。对易涝点、泵站、河道等关键部位进行全程监控,精准调度抢险队伍和物资,大幅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汛后评估总结:每次降雨过程结束后,系统自动生成应对报告,分析响应方式、时效和处置效果,形成案例数据库,持续优化应急措施,推动防汛工作不断迭代提升。

通过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我市防汛模式正从“经验应对”向“科学智控”加速转变。

科技赋能城市治理:从“建好”到“用好”的深化转型

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将成为智慧防汛体系建设的新起点。系统的价值不仅在于“建得好”,更在于“用得活、管得久、见实效”。今后,市城管局将持续优化系统运维,深化数据应用,推动从“建好”向“用好”转变,切实将项目打造成为保障汛期安全的“示范工程”和“民心工程”,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城市、智慧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石秀秀 通讯员|魏晓蕊 于淼
审核|王秀青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