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上下 一眼千年
——观沉浸式史诗剧《大河上下》
□李圣杰
巍峨泰山在5秒内拔地而起,10米高的浪墙扑面而来,30名治水勇士从高空跃入激流……这不是特效电影,而是德州市华林大剧院每晚上演的沉浸式史诗剧《大河上下》的震撼场景。今年“五一”首演以来,这部由《印象西湖》与《宋城千古情》原班团队打造的大型舞台剧,已成为山东黄河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黄河文化的视觉史诗
全剧以“礼乐治世”与“黄河安澜”为双核,分为“淬火成器”“天下大水”“盛世封禅”“名士风流”“黄河安澜”“礼敬河山”六幕篇章。创作团队沿着黄河故道进行深度采风,从三千余件珍贵治黄文物中汲取灵感,精心构建出六幕环环相扣的叙事篇章,全剧将黑陶图腾、大禹治水、盛唐气象、名士风骨与当代治黄壮举熔铸成70分钟的视听史诗。
文化细节的深度挖掘
《大河上下》不仅注重视觉震撼,更在文化细节上做足了文章。演员服饰上的绳纹、兽牙项链均借鉴自山东龙山文化遗址。而“敦煌飞天”的立体呈现中,20位舞者手挽手组成旋转的“莲花宝座”。这些精心设计的戏服既是历史的切片,也是当代剧场美学的实验场。隐藏在针线里的文化密码,随着每一场演出悄然解码,织就一部跨越时空的视觉史书。
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大河上下》的舞台堪称技术奇迹,运用了140余块可升降全息投影屏幕、30多组机械升降台,构建出动态舞台空间。剧场拥有68米的台口、30余米的进深,共同打造出一个不断变幻的舞台。核心升降屏以3米/秒的速度打造“时空折叠”效果,实现千余种空间组合。演出突破性地运用了700余吨数控水幕与低温雾气技术,再现大禹疏导洪流的壮阔,以及1969年凌汛抢险时解放军战士破冰救人的惊险瞬间。
在“大禹治水”篇章,30名演员化身治水勇士,在10余米高的激流中完成“鲤鱼跃龙门”式的高难度跳水。剧目还融入蹦床、浪船、高空威亚等杂技元素,通过电影现场式的表演风格,把黄河文化的根和魂生动地表达出来。
穿越五千年的文明之旅
《大河上下》的剧情穿越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剧目从“礼出东方”的文明曙光启程。容貌奇伟、峨冠博带的舜帝出场,代表华夏文明、东方文明的曙光。随后进入“天下大水”篇章,舞台画风一转,河水从天而降,中国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故事在舞台上震撼上演。
春秋时期,拥有鱼盐之利的齐国实行重商主义,管仲和桓公两位国相辅佐齐国,不断开创伟业。穿着春秋服饰的演员们在观众眼前一两米处表演,表情流转、动作变幻历历在目。唐代部分尤为精彩。在“礼敬河山”中,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封禅泰山。一大群“飞天女神”互相拽着裙角,做出“螺旋状飞天”的造型,如此“吊威亚”表演前所未见。
宋代篇章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济南名士。辛弃疾亲率50名勇士突入敌营,抓回叛徒张安国的史实被生动再现。表现李清照时,偌大个舞台秒变大片绿色荷田,一轮明月高悬,一群姿容俏丽的女子在荷田中载歌载舞。
《大河上下》的出现,是呼应2025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所倡导的“做好文化‘两创’文章,绘就齐风鲁韵新画卷”精神的积极实践。
这场演出从三个维度发力:唤醒历史遗产,使其在当代语境中重焕生机;借助科技力量,推动文旅体验破圈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实现融合共生、迭代升级。演出结束后,游客还可欣赏《九曲黄河魂》大型水幕秀。这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沉浸式水秀,以跨度达180米的喷泉水幕为画卷,运用前沿数字技术再现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腾。水幕秀从“后羿射日”到“沧海桑田”“大禹治水”,黄河的波澜壮阔与历史的沧桑巨变在光影交错中一一呈现,让人恍若踏入历史长河。
一场演出,演绎的是历史厚重;一脉大河,奔涌的是时代新声。大幕徐落,而大河未歇。那奔腾的旋律、昂扬的身姿,已如母亲河的水脉,深深浸入每位观众的心田。德州,正以这样的文化自信,在黄河沿岸书写着新的传奇。
作者简介:作者系临邑临盘中学教师。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