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文史|王德胜:老德州人的一日三餐



从豆腐巷到扒鸡店,看运河如何喂养一座城——

老德州人的一日三餐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一条河,一座城。20世纪70年代前的一千多年间,大运河千帆竞渡,德州在运河与人的相伴相生中,演绎着三餐四季、烟火日常。

晨光初现 运河边的豆腐传奇

老德州人的一天,大多从一块豆腐开始。这豆腐来自运河边豆腐巷的李家,用巷子深处甜水井的水、德州特有硝土熬制的卤、运河水浇灌出的黄豆制作而成。豆腐白中略黄,质地略显粗犷,口感绵韧,豆香浓郁。吃的时候,豆腐码放在竹板上,食客根据偏好自行涂抹调料。因担心调料溅到衣服上,人们常低头撅腚进食,久而久之,便有了“撅腚豆腐”的称号。

而在距离豆腐巷100多里地的武城镇东杨官屯村,由大车小车组成的豆腐运输大军刚刚启程。东杨官屯村是远近闻名的“豆腐村”,家家户户都有制作豆腐的手艺。村民每天中午12点多开始磨豆子,一直忙碌到晚上八九点钟,第二天一早打包、送货、售卖。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就有100多人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卖豆腐。如今,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千层豆腐,更是被列为市级非遗,深受消费者喜爱。

早餐自然也少不了面食。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上策后,小麦得以大面积推广种植。如今德州的面食种类繁多,仅列入非遗系列的就达24种。又一村包子、宁津长官包子、平原签子馍馍、武城旋饼等各具特色,再配上百年老字号的通德醋、豆腐乳,堪称绝美搭配。而老德州人对“炸老虎”尤为青睐:将面做成方形,放入热油中,待中间鼓起大包后捞出,放在箅子上控油晾凉。一两分钟后,在一侧顶端撕开小孔,灌入鸡蛋,再下锅炸至金黄,成品外酥里嫩,令人垂涎。

日正当午 硬菜里的江湖豪情

中午饭讲究吃“硬菜”,老德州人往往喜欢下馆子享受美食。

1751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留下12米长卷《过德州》,画卷中描绘了当时德州巍峨的城墙、繁华的市井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饭馆中小酌的几人形象尤其引人注目。

说起德州美食,自然少不了大名鼎鼎的德州扒鸡。它诞生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是中国唯一历经运河时代、绿皮车时代与高铁时代,却依然备受欢迎的鸡类美食。德州扒鸡脱胎于烧鸡,最初名为荷叶鸡,时至今日,在路边老店购买扒鸡,简单的包装纸上依旧印着一片翠绿的荷叶。品尝德州扒鸡的最佳时间是中午,而手撕凉吃,让鸡肉温度与室温同步,则是最地道的吃法。1949年3月15日,陈叔通、马寅初、叶圣陶、柳亚子夫妇、郑振铎父女、曹禺夫妇等民主人士路过德州,品尝当地美食后赞不绝口。柳亚子在日记中专门写下“菜极丰富,鸡鱼最美”“兴高采烈”。如今,除了德州扒鸡,入选非遗的鸡类美食还有布袋鸡、黄焖鸡、虎头鸡、枣木熏鸡等20种。

曾经“坐”在运河堤岸“椅子圈”的四女寺镇吕家庄,历史上有“四多”:拉船的、进京走卫的、上东北的、做小买卖的。留在村子里的人也不闲着,他们种芝麻、磨香油,“八十户人家、四十盘(香油)磨子”,所产香油南到临清、北到天津都享有盛名。当地百姓通过亲戚带亲戚、朋友找朋友的方式,前往北京、天津开馆子、当厨师,使得吕家庄成为远近闻名的厨师之乡。老北京“爆肚满”的第四代传人满毅,就是四女寺镇达官营村人,一盘爆肚,满家四代人传承制作了百余年,只为守住地道的北京味儿。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驴肉也是德州午餐的一绝。德州驴是中国五大优良驴种之一。来到德州,三大驴美食不容错过:宁津保店驴肉曾是清廷贡品,其“全驴宴”分为上八锦和下八锦。上八锦为驴杂,包括驴鞭、心、肝、肚、套肠、万口、口条、蹄筋;下八锦为驴肉,有前腱子肉、后腱子肉、五花肉、里脊、脖头肉、驴脸肉、肋扇肉、尾过肉。在禹城的大黑驴养殖基地,有3000余头大黑驴,游客不仅可以骑驴、直播卖驴,更不能错过喝驴奶、吃新鲜驴杂的独特体验。夏津的驴架子以炭火慢烤,骨缝间的筋膜焦香弹牙,越啃越过瘾,堪称鲁西北驴肉风味的巅峰之作,是朋友聚会时的绝佳选择。

暮色垂河 鱼跃酒香的千年宴席

晚餐桌上,鱼是最讲究的主角。

在运河边上,一定要品尝德鲤。德鲤红须白鳃,肉质鲜嫩,用运河水直接烹煮,能吃出丝丝甜味。德鲤有三个特别之处:其一,产地特殊,位于四女寺水利枢纽下游的九龙湾河段;其二,捕捞时间特别,每年河流刚刚解冻、桃花飘落之时,经过一个冬天的滋养,此时的德鲤最为肥美;其三,捕鱼方式特别,在夜黑月高时,渔民会在专用的跳鱼船面上涂粉灰,船两侧横插近两米的竹栅,一半浸入水中。然后轻轻摇桨,让船在寂静的夜里快速前行,竹栅将鱼儿驱赶到一起,受惊的鱼儿便会跃出水面,掉到甲板上。清代诗人田霢曾赋诗:“罗酒白如水,德鲤色胜银。二者称清品,欲以啖诗人。”

除了“跳鱼”,运河人家还有许多独特的捉鱼方式。笔者老家是武城马庄,老人们常提起“抬网”捕鱼法。俗话说:“紧逮鱼,慢逮虾,不紧不慢逮王八。”“抬网”不在运河主航道,而是在常年有水的大湾中。这些地方一年四季轮番生长着杂草、苇子、荷花等植物,鱼虾、螃蟹资源丰富。而且很多地方水深不过一人,湾底多是胶泥,脚踩上去十分舒服。

在黄河边上,则要品尝黄河大鲤鱼。一是味美。《诗经》中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记载,糖醋黄河鲤鱼更是鲁菜的经典代表。二是讨个好彩头。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国国君送了一条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便给儿子取名孔鲤。李白写下“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的诗句后,鲤鱼更是与考试成名等寓意紧密相连。在民间,老德州还有一种习俗:取出大鲤鱼头部的鱼精,阴干后做成挂坠,据说可以辟邪,防止小孩子受到惊吓。

晚宴自然也少不了美酒相伴。商代时,武城就已进入酿酒时代,国酒“秬鬯”便诞生于此。在夏津,还流传着窦建德“夏王醉香酎”的传说。宋代张能臣所著《酒名记》列举了北宋223种名酒,德州碧淋酒和恩州拣米酒、细酒均名列其中。明代最有名的当属罗酒,由明崇祯十年进士罗钦瞻主持酿造,并由罗氏家族传承下来。《山东通志》记载:“罗酒,出德州罗氏,色白而味醇。”继罗酒之后,德州又酿出著名的“卢酒”。卢酒产于卢家,清代卢见曾出任两淮盐运使时,携带家酿美酒南下,轰动南国。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评南北名酒,盛赞“南有金坛于酒,北推德州卢酒”。清代德州还有墨露酒,“色如黛漆,味比醍醐”。宋弼在《州乘余闻》中记载,程先贞以菊为酱,还把牡丹花瓣用糖腌渍后食用;田霢除食用菊花酱外,还曾饮菊花酒。德州著名的罗酒也分荷花与菊花两种香型。

晚饭后,若肚子还有空位,不妨到街头巷尾来一碗“羊肠子”,这可是运河沿线独有的美味。相传德州城西北纱帽街有家满族大户吴三麻子,家中常做羊肠子,但制作方法秘而不传。清朝灭亡后,吴氏家道中落,吴三麻子便每天挑担到街头售卖羊肠子,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后来,吴三麻子去世,其扛活帮工继承了羊肠子的制作技艺,并延续至今。

羊肠子用羊的小肠、羊血、少量淀粉、香料等制作而成,有些还会加入羊肉粒,汤则是用羊骨髓等熬制。出摊前,半熟的羊肠一节节码放在一旁,摊位一摆,食客们便闻香而来。煮熟的羊肠子捞出后,趁热在锅沿上切成3厘米长的小段,随意甩在碗里,最后舀一勺热汤浇在上面,胡椒粉、香菜、盐、味精等作料均由食客自行添加。吃羊肠子有三部曲:第一口闭着眼吃——怕膻;第二口眯着眼吃——品味;第三口瞪着眼吃——解馋。

茶烟袅袅 运河畔的闲适光阴

德州茶市的形成与茶俗的发展,得益于漕运与商业的发达,以及士人官宦的推动。茶商、商贩们纷纷在运河边上的竹竿巷、桥口街一带落脚开店,生意十分兴隆。到清末,初步形成了广丰永茶庄、华振茶庄、正大顺茶庄三足鼎立的局面。规模较大的茶庄,每年新茶上市季节都会前往福建、浙江等产茶区收购新茶,在当地茶厂加工熏制后,运回德州销售。

德州茶叶种类丰富多样。康熙年间,田雯写下“解醉茶香烹雀舌,袭书纸面染鸦青”的诗句,雀舌茶以贵州湄潭所产为佳,田雯能以此茶解酒,或许与他曾任贵州巡抚有关。清乾隆年间,王士禛在《德州答山公通政留别之作》中写下“官园焙后茶香熟,此日思君到建安”,由此可见,当时在德州还能喝到武夷山御茶园烘制的茶叶。为迎合当地口味,茶庄还会对茶叶进行加工改良,比如华振茶庄,就曾在三里庄一带包下园子种植茉莉,专门熏制德州人喜爱的茉莉花茶。

老德州人有一日三茶的习惯。早晨起床后烧水沏茶,称为“早茶”。有的人先吃早点后饮茶,有的人以茶送早点,还有的老人则在河边遛早后前往茶馆,一口气喝光一壶热茶,顿感浑身舒坦。午茶称为“去腻茶”,一般在午睡后饮用,茶要沏得够酽,闷透了再喝,以达到消食提神的效果。晚饭后沏的茶则称为“夜茶”。过去德州饮水以井水为主,带有咸涩味,而运河水清冽甘美,德州人便用运河甜水泡茶,茶香独具,令人悠然怡神。为方便取水,德州城在原有四门的基础上,特意在运河边上增设了小西门。桥口街的老船工冯良才,小时候家中以卖茶水为生。

德州人喝茶的场所众多,饭店、茶馆、浴池、茶摊、集市等皆是好去处。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饮茶,还能进行信息交流、劳务雇工洽谈,或是逛逛花鸟鱼市,享受娱乐休闲时光。旧时德州民间,老百姓若请地方士绅解决难事,往往会选择在茶馆“吃杯茶”;在乡村大集上,也常见用于说和事的茶摊。清康熙年间,进士冯廷櫆写下“茶坊酒肆芦棚下,高歌吴歈赛药王”的诗句,说明当时昆曲已传入德州,集市、庙会上,诗、酒、茶、曲已融为一体。

最热闹的当属大大小小的书场。20世纪20年代,由城隍庙东厢房改建的中山市场“同友茶社”,是德州建立固定书场的开端,乐亭大鼓演员张云芳在此演出时曾轰动一时。此后,火神庙南、德县进德分会西、大王庙、杨家坟等地也先后开设书场。演出前,前排中间正对书台的长台子,俗称“状元台”,会被茶房用扣碗的方式预先占下,用来招待那些常给他们小费的老茶客。茶馆内还有卖小吃、香烟的小贩穿梭其中,热闹非凡。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