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天衢新区以法治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治是社会保障之盾,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天衢新区通过推进依法行政、保障服务民生、助力经济发展等举措,全力加强法治建设。

法治思想引领道路
抓牢领导干部“关键少数”

强化顶层设计,“制度化”规范。研究制定天衢新区党工委会议学法制度,印发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并动态更新。每年举办2期专题法治讲座,制度化提升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理论水平。

开展集体学习,“任务化”推进。纳入“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全区808个党组织实现法治思想学习全覆盖,利用“智慧普法依法治理云平台”完成962名干部学法考法任务。

实现分类述法,“全员化”覆盖。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通过组织领导干部全员述法。6个镇街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14个区直部门“一把手”会议现场述法,20个部门单位的316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专题述法,全区952名党员干部述职报告述法,实现述法全覆盖。

法治服务护航经济
把握企业经营人员“发展要数”

强化涉外法治交流,领航经济出海。落实首席服务官制度,组建352名精干力量包保企业纾困解难,先后组织中泰、中马等涉外法律服务交流会,全力为中外企业双向合作全方位提供政策解读、资源对接、法律护航服务,今年以来为企业解决难题800余个,推动60余家企业达成跨境合作,成功推动63家外贸企业申请到位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400余万元,引进全市唯一的跨境电商一站式通关平台,引导新业态在法治轨道上发展,培育外贸新增长点。

注重执法过程“精准普法”,指导合规经营。推行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五全”模式,落实“三书同达”机制,将精准普法、合规指导融入执法全过程,开展“法治服务进企业”“法治体检”活动40余期,为企业定制特色普法课单、普法订单、法治体检单,为暖企惠企提供法律“工具箱”。今年以来为28家企业精准定制“法治良方”5件,为43家企业化解问题18个,推动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守法”。

畅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助力轻松上阵。实施“司法+行政”协同机制,坚持“优先立案、优先调解、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今年以来,网上庭审覆盖率超95%,适用速裁程序办理涉企案件68件、效率提升50%,项目审验周期缩短45天。对符合条件的24起案件进行了免罚和减轻处罚,开通线上线下信用修复“双通道”,帮助186家经营业户恢复正常经营状态。依法为威讯、聚力等18家企业开具出口证明,保障其合法生产经营权益,年内累计挽回企业经济损失1200余万元。

法治宣传普惠民生
覆盖基层群众“绝大多数”

建阵地,强队伍。结合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建成法治文化公园2处、法治长廊1处,成立社区法治文化阵地202个,获批市级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2个,建成省、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个,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实施“1+1+N+X”行动,配强基层法治力量,培养法治带头人128名、法律明白人640名、“学法用法示范户”177个,村(社区)级法律顾问全覆盖,推动基层群众法治素养整体提升。

建品牌,解矛盾。全区建立人民调解组织135个,基层人民调解员387人;建立行政调解组织11个,成立调解员队伍42人;打造“长久安 和为贵”“宋办法 关民心 屯温情”“同心圆 连心桥”等5个调解品牌,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的法律法规培训和调解技能交流,参与基层矛盾纠纷的排查、劝导、化解工作,2025年调解矛盾纠纷2989件,调解成功率99%,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

搞活动,重文化。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针对不同群体提供靶向普法宣传,覆盖民生重点领域,聚焦群众需求,开展“法治十进”普法活动587场,实现法治宣传全区域、全覆盖。打造非遗普法文化主题街区,探索“非遗传承+普法宣传”融合新路径,以黑陶、刻瓷、斑斓彩、醇化瓷、木刻刀笔书画、传统剪纸、植物扎染、手工粗布等非遗为媒介,将法治文化元素融入非遗文创产品中,打造法治文化作品102件,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有力提升法治文化影响力。

法治教育相伴成长
关注未成年人“未来多数”

高位谋划,高标推进。成立天衢新区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工作组,建立信息共享、情况通报、联席会议等制度,为全区41所中小学校全部配备法治副校长,组织校长和法治副校长“双报到”,制定《天衢新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评价管理细则》,每年对法治副校长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提高意识,提升能力。培育“天佑童行”“青苗初穗 茁壮成长”“付暖朝阳 守护成长”等21个服务品牌项目,组织学生围绕法治教育、思想道德、红色教育等主题开展研学活动55场次,覆盖学生12778人次。累计开展法治讲座、案例分析、家庭教育培训等700余场,入户走访75户,服务超1万人次,增强未成年人法律保护意识。

关心弱势,关爱特殊。建立监护监督机制,摸排梳理辍学失学、生活困难、服刑人员子女等重点未成年人,建立台账,明确帮扶措施,形成由监护人、学校老师、居委干部、社区民警组成的“1+N”精准帮扶团队。聚焦校园欺凌防治,在中小学校成立“070”工作室,开展“护校安园”行动,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20个,开展主题团日59场、家校共育活动48场,覆盖学生2万余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 | 黄山 编辑 | 王秀青
审核 | 王秀青 终审 | 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