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电梯开启智慧守护新模式 | 从“人找救援”到“救援找人”

“叮铃铃!”近日,市市场监管局数字化电梯物联网安全监管系统发出报警:某小区10号楼东侧电梯下行至14层突发急停,出现困人事件。

自动报警的同时,电梯轿厢内的智能终端立即播放视频,安抚居民情绪,并将现场画面、停梯位置等信息推送至物业及维保人员。5分钟后,救援人员抵达现场,7分钟后被困居民安全脱困。“以前人工调度要反复打电话确认,现在系统自动通知,救援时间大大缩短。”维保人员的感慨,道出了德州电梯安全治理的“智慧变革”。

目前,我市在用电梯突破4万台,“12345”电梯困人应急救援处置平台存在被困居民忘带手机、老人孩子不会自救、信号盲区无法求助等问题,成为电梯安全治理的“堵点”。为此,我市创新探索“物联网+电梯监管”路径,引入专业技术团队升级原有平台,在部分商场、医院及具备安装条件和意愿小区的4115部电梯上加装智能终端进行试点推广,构建起“实时感知、智能研判、快速处置”的数字化电梯物联网安全监管系统。该系统可全天候采集运行数据,自动识别45种故障与不安全行为,对困人、冲顶等风险实现毫秒级识别与报警,一旦发生困人事件,系统将同步触发多方报警,通过电话、短信、App推送等多种方式确保信息直达救援人员,并提供精准定位与故障详情,为快速施救提供全面信息支持。截至目前,平台处理报警92.9万次,完成1062人次困梯救援。

“以前查维保情况要翻纸质台账,现在通过系统就能看到每部电梯的维修历史,监管更精准。”市市场监管局特监科科长王洪革说。系统为每部电梯赋予的数字标识如同专属的“身份证”,通过扫码可查看电梯安全状况、维保记录,遇紧急情况可一键求助;维保人员扫码完成作业,系统自动记录,实现“无纸化维保管理”。截至目前,平台已对26673条维保记录进行风险预警,推动电梯维保从“被动检查”转向“主动达标”。

针对传统“固定周期维保”一刀切的弊端,我市还探索“按需维保”新模式。系统根据电梯使用年限、运行强度、故障历史等数据,为每部电梯定制维保方案:运行稳定的电梯适当延长维保间隔,老旧电梯或医院、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的电梯则加密频次。目前全市已有642台电梯纳入“按需维保”试点,运维成本显著降低。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董建新 通讯员|潘林飞 编辑|尹晓燕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