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德州一技术荣获省建设科技创新二等奖




11月5日,从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传来喜讯,德州市城市管理局市政设施服务中心自主研发的 “三相低压双绕组变压器技术” 凭借突出的创新性与实用性,成功斩获山东省建设科技创新二等奖。这一荣誉的取得,既是对中心技术研发实力的权威认可,更是德州市政事业持续深化“制度+管理+技术”创新体系、以劳模工作室为引擎激发全员创新活力的生动实践。

核心技术突破——破解市政供电运维难题

作为城市市政设施的“电力心脏”,变压器的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路灯照明、泵站供水、防汛排涝等民生服务的保障能力。此次获奖的“三相低压双绕组变压器技术”,由中心职工刘勇牵头攻关,针对传统市政变压器能耗高、适配性差、运维成本高的痛点,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

该技术自2009年启动,经历了初期探索阶段(2009—2011年)、试点验证阶段(2012—2013年)、延伸拓展阶段(2013—2021年)、深化突破阶段(2020—2022年)、系统集成与成果固化阶段(2024年至今),历经十余年持续研发与实践优化,逐步形成了一条从基础研究到系统集成、不断迭代升级的技术发展路径。

以“一台变压器、两套供电系统”为核心设计理念,通过结构、监测与系统三个层面的集成创新,构建了高安全、高可靠的城市照明供电新体系。

结构创新——双绕组双系统,实现本质安全。在同一铁芯上集成两套独立绕组,分别输出0.4kV动力电源(TN-C-S接地)和0.23kV照明电源(IT接地),实现照明系统与大地的物理隔离,从根本上杜绝触电风险。

智能监测——实时感知与主动防护。配套自主研发的“IT在线监测报警控制器”,具备24小时绝缘状态监测、实时显示绝缘电阻值、单相/双相漏电分级报警与自动断电、电流计量与故障定位功能等先进功能,能够显著提升运维效率与系统响应能力。

系统集成——构建“五位一体”安全供电体系。整合防触电变压器、监测控制器、4G远程助手、漏电定位灯与防水接线盒,形成从供电到用电的全链条安全保障。

三相低压双绕组变压器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供电系统采用“一火一零”模式易发生触电的风险隐患,打造了更安全、更智能的城市照明供电系统。目前,该技术已在天衢西路、天衢中路、开发区将军大道、康博大道,以及邹城市等多地完成示范应用,效果显著,推广前景广阔。

创新体系筑基——构建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德州市市政设施服务中心长期以来构建的“制度+管理+技术”三位一体创新体系的坚实支撑。中心立足市政设施运维实际,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目标,系统推进全方位创新生态建设。

制度创新方面——中心建立“课题申报—联合攻关—成果评价—推广应用”的闭环管理机制,设立创新基金,对有潜力的项目给予经费和资源保障。同时,完善创新激励体系,将职工创新成果纳入评优评先、岗位晋升和年度表彰的重要依据,营造“创新者有舞台、实干者得实惠”的良好氛围。

管理创新方面——中心依托智慧市政平台,深度整合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分析技术,构建了“设施状态实时监测、运行数据智能分析、资源调度动态优化”的智慧管理模式目前,平台已实现对全市20余条主干道、1400余千米排水管沟、48座泵站以及2.6万基路灯的电力设备统一监测与运维调度,平均故障处置效率提升40%,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技术创新方面——始终坚持“从运维中来、到服务中去”的实用原则,聚焦市民关切和一线难题开展研发。除本次获奖的变压器技术外,近年来还成功推出“多功能应急发电排水车”“工程车防汛功能改造技术”及“防汛闸门应急快开装置”等20余项关键技术,全部实现成果转化,其中18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另有 3 项技术正在接受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审批。

劳模引擎发力——激活全员创新活力

此次技术攻关的成功,离不开“杨峰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的核心引领作用。作为2025年获评的“德州市市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由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杨峰领衔,汇聚道路、路灯、泵站等领域11名技术骨干,形成了“领军人才+骨干团队+青年梯队” 的创新矩阵。

工作室成立三年来,始终践行“创新源于实践、成果服务民生”的理念,建立“问题收集—集体攻关—现场测试—推广应用” 的工作闭环。通过“一对一传帮带”“创新沙龙”“技术比武”等形式,累计培养中级以上技术人才18名。截至目前,工作室已斩获国家专利15项,解决市政设施运维难题30余项,成为中心创新成果的 “孵化地” 与技术人才的 “练兵场”。

从一线职工提出的 “路灯节能控制器改良建议”,到技术团队攻关的 “排水泵站智能供电系统”,小发明、大创新在市政养护一线不断涌现,仅2025年就收集职工创新提案17项,其中6项即将落地实施。

2026年是市城管局市政设施服务中心“全员创新发展年”,此次获奖既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中心将持续深化“制度保障创新、管理赋能创新、技术服务创新”的发展战略,以杨峰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为核心,构建“人人参与创新、事事融入创新、时时推动创新”的发展格局,让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民生服务实效,为现代化强市建设注入坚实市政力量。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石秀秀 通讯员|王磊
审核|王秀青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