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内陆德州,如何开出“新航道”?


□张建华

当中国北方诸多城市尚在转型中探索,不临海、不沿边的山东德州,却以一场身份“逆行”,将友城协议“落子”柬埔寨,让知识产权保护站“扎根”马来西亚。这不仅是黄河流域与湄公河流域的“握手”,更是“小城市撬动大开放”的战略之举。

不靠海,何以向海?德州对东盟贸易额在2024年达到174.9亿元,以25.8%的增速,使东盟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这组数据,是地方动能与国家棋局的精准“咬合”。作为山东“北大门”,德州将自身发展齿轮,嵌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RCEP落地等国家战略,回答了“地方如何服务国家开放大局”的时代之问。

当不少邻居仍聚焦传统伙伴时,德州已织就了“陆海空铁”立体网络,通过青岛港、黄骅港海铁联运,将货物抵运东盟主要港口的时间压至48小时,物流成本较散货运输降低15%。这种“通道+产业”的组合拳,成功为德州“借”海出港,打通了通向东盟的“快车道”。

系统破题,德州靠的不是单点突围,而是系统发力。其核心逻辑正是没有条件,便创造通道;没有出海口,便“借海”出海。这背后,是一套“机制筑基、产业为核、服务护航”的完整生态。

机制筑基,“黄河-湄公河对话”从单一讲堂扩容为涵盖11场活动的交流周,让“政府搭台、企业登台、平台赋能”从理念成长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合作生态”。秘书处的成立,更破解了区域合作“碎片化”的难题。

如果说机制是骨架,产业则是血肉。 产业链的完整性,成为德州出海的底气。联合国分类的41个工业大类中,德州占了33个。宁津县400余家农机企业构成的完整产业链,可直接赋能湄公河区域的农业现代化;而健身器材从零部件到成品的闭环生产,更被泰方誉为“经济发展的优秀范例”。

东盟市场所需的物流、产业链、绿色能源,几乎都能在德州找到对接点。以越南为例,其已签署19项自贸协定,正为德州企业“借道东盟进入欧美”打开新空间。

服务创新则为这场跨海合作注入了温度与韧劲。知识产权保护站纾解企业“出海”之痛;县域专场对话、“国际友谊林”于细微处拉近民心;高校的泰国语言文化中心更为未来播种。高水平开放,既需要宏大叙事,也离不开这般“绣花功夫”。

这些落在实处的努力,让德州的开放故事跨越山海。

善弈者,谋势于区域之间。当宏观供应链遭遇冲击,德州和湄公河国家地方政府及企业的直接对话与“一对一”对接,展现出“短平快”的务实效率。2024年以来,在越南胡志明市与德州本地举办的系列活动,让200余家中越企业达成大量合作意向,证明地方的灵活合作,足以熨平国际环境的波动。

钢铁驼队开路,规则手册护航。中老铁路370万吨的货运量,彰显了基础设施的伟力。但若没有《黄河-湄公河对话德州倡议》的路线图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护航舰”,再宽阔的道路也难以转化为持久的合作。德州的经验在于,让“钢铁驼队”与“规则手册”同向而行,才催生了“通道带物流、物流带贸易、贸易带产业”的生态之变。

真正的合作,源于彼此“需要”。黄河流域的工业基础与湄公河流域的资源禀赋,恰似天然互补。这种互补超越了短期的贸易利得,正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为RCEP下区域产业链整合,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地方样本。

掌声之外,仍需冷静追问:德州的突围是否只是特例?

从黄河之滨到湄公河畔,地理的隔阂正在被合作的强音覆盖。德州或许只是中国对外开放图景中的一块拼图,但其展现的“小城市大开放”魄力,正启示更多内陆城市:开放,从来不是沿海的专利。德州的实践,归根结底是一场“内陆心态”的革命,它证明:地理的内陆,不是思想的边界。

当宁津农机的齿轮,与东盟市场的脉搏同频,一座北方小城也能“向海而生”。我们所见的,不只是一个城市的“借海出海”,更是一个大国在时代变局中,如何让“地方智慧”的活水,汇聚成推动国家前进的浩荡江河。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