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仁里集镇大田村:集体经济活起来 村民腰包鼓起来

深秋的鲁西北,寒意已悄然漫过田埂,可齐河县仁里集镇大田村的田野上,却满是蓬勃的生机。放眼望去,600亩连片的芹菜地如同一块无边无际的绿绸,风一吹,整片芹菜地掀起绿色的波浪,沁人心脾的芹香顺着风势扩散开来,钻进村庄的街巷,也飘进了每一位大田村村民的心里。

10月24日,天刚亮没多久,芹菜承包户张勇就裹着外套来到了地里,脸上满是掩不住的喜悦。走到一畦芹菜前,他弯腰拨开叶片,“你看看这芹菜,根根都这么粗壮,咬一口脆甜爽口。现在第一茬刚上市,北京、天津、河南的商超和批发市场早就把这600亩地的芹菜全包了,可抢手咧!”

不远处,村民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着采收。有人握着镰刀,麻利地割下带着根须的芹菜;有人蹲在田埂边,把割下的芹菜捆成整齐的一捆,再码放在一旁的小推车上。这片芹菜地不仅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还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不少50岁以上的妇女都在这里帮忙,除草、浇水、采收、分拣,她们在田间管理的各个环节里找到了合适的活计。

这片绵延数百亩的芹菜地,没有专人看管,却从来没发生过一起偷盗事件。“不是没人经过,是咱们大田村的村民都守规矩,没人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村党支部书记胡继录看到眼前丰收的景象,语气里满是自豪,“咱村的村风一直好,邻里之间相处和睦,诚信就是咱们村的金字招牌。”

大田村如今的好光景,要从2019年说起。那时候,村里的耕地大多分散在各家各户,不少地块只有老人和妇女耕种,种植品种单一,产量不高,收益也有限。“当时村‘两委’开会讨论,都觉得不能再这么下去,得想办法把土地盘活,让集体经济的‘活水’流起来。”胡继录回忆道,经过反复商量,村里最终确定以土地流转为抓手,整合分散的耕地。

为了让村民们放心,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上门,把土地流转的政策、能带来的好处一一讲给村民听。之后,村里先后引进了蚂蚱养殖场、养鸡场和芹菜种植合作社,多元化的产业让集体经济渐渐“活”了起来,也让村民们的腰包慢慢鼓了起来。

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里没有忘记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近日,大田村专门拿出资金,为全村126名60岁以上的老人统一缴纳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惠民保补充保险,还为50岁以上的村民缴纳了“银龄安康”保险,得知参保消息的老人们脸上满是笑容。除了关心老人,村里对教育也格外重视,专门设立了“以奖促学”基金。只要村里有学子考上高校,就能从基金里领到助学金。村里的想法很简单,要让教育的光芒照亮乡村振兴的路,让大田村能走出更多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

如今再走进大田村,能看到的不仅是丰收的田野,还有干净整洁的街巷、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以及村民们脸上舒展的笑容。“产业强、民风淳、百姓富,这才是咱们乡村该有的模样。”胡继录笑着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邢仁宇 通讯员|王建锋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